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AR擴增實境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文:張坤華 照片提供:張坤華
  隨著科技的進步,閱讀的方式更加多元,「AR擴增實境」以生動的動態影音,顛覆了閱讀的想像,《呦呦奇遇記――楊英風藝術之旅》兒童繪本即見證了這些樂趣。

楊英風爺爺的「太魯閣峽谷」雕塑,把臺灣東部縱谷地形的雄偉和壯美表露無遺

  欣賞電影《哈利波特》時,我們經常會被牆上動態的畫像,以及如電視新聞一樣的動態報紙所深深吸引,但這一切並不是虛幻的,拜現今電腦科技快速進步所賜,這些電影情節才有的畫面,已經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一實現了,而且也被運用於閱讀與圖書館之中。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預先下載「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的APP應用程式,就可以在閱讀繪本的同時,觀看360度的3D藝術作品影像,以及生動的動態影音引讀,讓閱讀變得更好玩、更有趣!


什麼是「AR擴增實境」?

  所謂「擴增實境」,就是透過電腦的技術,將我們所眼睛看到的真實世界,與相關文字、圖片、影音、網頁、3D繪圖…等素材和資料加以結合,產生出新的複合式影像。


  隨著「AR擴增實境」的技術發展日漸成熟,許多以前我們想不到或無法做到的事,現在都可以輕易完成,甚至可以將一些虛擬的場景與真實世界融合在一起,魔術般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從iPad看到「擴增實境」技術,呈現的360度3D立體效果。(翻攝自網路)

  像電影《阿凡達》,雙腿癱瘓的退伍軍人傑克,加入「阿凡達」計畫,片中所呈現未來世界的人種、語言、動植物,透過3D技術,讓人彷彿置身潘朵拉星球上。


  事實上,現在「擴增實境」運用的層面,已經非常廣泛,在國外與國內的西門町,透過相關的技術,可以將路人與虛擬人物一起跳舞的影像,置入大樓壁面的大螢幕(augmented reality dance interaction),如同實況轉播現場;或者將野生豹帶入展覽現場,在展場的螢幕上顯現野生動物與實景結合,並和觀眾互動。


擴增實境應用在圖書館和文創產業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引進了AR擴增實境的嶄新閱讀模式,將資訊與真實世界連結在一起,只要把虛擬立體書放在電腦設備下,就可以看到立體化的景觀。透過多元的媒體素材,增進大小朋友閱讀資訊的理解程度,也提高娛樂性與學習興趣。


  原臺北花博新生園區改成的「行動夢想館」,2013年8月1日重新粉墨登場,藉由夢想時光儀與AR擴增實境技術,參觀者可以將自己的感受與城市的夢想相連結,並在「志向廣場」的窗格內,觀賞自己築夢過程的點點滴滴,從夢想城市場景中,自我實踐及努力的身影,吸引參觀的熱潮。


走進《呦呦奇遇記――楊英風藝術之旅》的驚奇世界

《呦呦奇遇記――楊英風藝術之旅》繪本,結合現代最新電腦技術,內容精彩豐富。(翻攝自網路)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結合了交通大學的圖書館、出版社、數位內容製作中心共同合作,出版國內第一本「擴增實境」的兒童繪本《呦呦奇遇記――楊英風藝術之旅》。該繪本一樣也能帶領讀者走進AR擴增實境的驚喜旅程。


  要觀賞到《呦呦奇遇記──楊英風藝術之旅》裡的AR擴充實境的多媒體特效,首先必須擁有iPhone、iPad,或Android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而且Android系統的手機,還限定要2.3以上版本,才能利用Google Play商店下載安裝「呦呦奇遇記」免費應用程式(蘋果系統手機或平板,則需連結至iTunes的APP Store下載),不過,微軟的智慧型手機辦法使用這樣服務。
 

  下載安裝好APP應用程式後,只要開啟程式,將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鏡頭,對準印有「擴增實境」文字的圖示,便會自動啟動,藉此欣賞到360度的3D立體雕塑作品,或連結到指定的動態影音介紹,讓讀者更貼近楊英風
 

楊爺爺的藝術創作

  《呦呦奇遇記──楊英風藝術之旅》兒童繪本,是以「臺灣現代雕塑之父」楊英風先生的作品:「大千門」、「家貓」、「太魯閣峽谷」、「水袖」、「鳳凌霄漢」、「東西門」等雕塑,以及「後臺」、「伴侶」、「力田」之三幅版畫為主題,其中穿插了4個3D立體雕塑圖像和許多的多媒體動態影音。
 

  打開繪本,內容敘述楊爺爺上了天堂不久,孫子小俊誕生了,重新讓楊爺爺家鄰近的整條貓街,帶來新的生命力。貓街的一角留下一座楊爺爺的雕塑,透過手機啟動AR擴增實境應用程式,第一個浮現在手機螢幕的是3D的「大千門」雕塑,同時還有語音、文字的介紹。稍微晃動一下手機,或換個角度觀看,立體雕塑也會呈現不同樣貌,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小俊回家走進書房,桌子上是「家貓」的雕塑,這隻立體貓名叫「跳跳」,牠陪伴著小主人翁,走進楊爺爺的藝術創作之中。
 

透過多媒體的影音介紹,使讀者深入了解楊爺爺的藝術創作理念

  楊英風大師1926年出生於宜蘭縣,宜蘭是臺灣歌仔戲的發源地,木雕版畫「後臺」,細膩地刻畫出臺灣早年歌仔戲演出的熱絡景象,以及當時樸實的民風,多媒體的動態影音導覽,對這幅版畫有非常詳實的解說。


  甘蔗版畫「力田」,是楊爺爺利用油漆本身的黏著性,輔以中國象形文字,等油漆乾了以後,再刷上顏料印製而成,簡單的線條蒼勁有力,反應出中國文化與農村生活原始粗獷的一面。
 

  經過AR擴增實境的3D效果,楊英風先生的鑄銅雕塑「大魯閣峽谷」,將立霧溪山勢的險峻,展露無遺,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般。


  運用不鏽鋼材料雕塑的「鳳凌霄漢」,充滿超現實,由5片鋼材合成展翅高飛的鳳凰,給人乘坐著造型奇特的航空器,遨翔於天際的聯想。


  以不鏽鋼雕塑的「東西門」,像屏風也像面鏡子,楊英風生先著重作品與自然融合為一體,他運用方圓、陰陽、虛實,充分表達出東西文化不同的特色。


未來,無限可能的閱讀樂趣

智慧手機結合AR擴充實境的電腦科技,讓閱讀更生動有趣  這本《呦呦奇遇記》內容精采豐富,兼具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書中對楊英風爺爺的生平、作品,有詳盡且深入淺出的介紹,書本最後兩頁特別附了「跟著跳跳貓遊藝術校園」的闖關遊戲,引導大小朋友到充滿藝術氣息的交大校園走一遭,跳脫傳統的平面閱讀限制,跟著擴增實境的3D多媒體,進入一個驚喜連連的感官世界。


  看完這本繪本,也許心想會問:「10年後,電腦會變成什麼樣?又會為人類帶來什麼全新的感受呢?」


  如果根據現在流行的穿戴系統和它的發展趨勢來推測:未來的電腦將越來越小,功能也更加強大,小到甚至是一片隱形眼鏡;無論走到哪裡,可以隨時隨地,看想看的影片;與朋友在網路上聊天、分享;透過眼球的聚焦和反應,或者說話,自動可以幫我們找到想看的書,想去的餐廳、圖書館和聚會場所…;也可以透過語音完成拍照、錄影等動作,這是不是非常神奇呢?期望未來的閱讀也會因為科技的進步,變得更便捷、快速,內容更豐富多元,實現書香社會的天堂樂園!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