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主編的話

主編的話
    本期《公共圖書館研究》共收錄一篇學術研究與三篇實務案例,呈現圖書館在志願服務、交通教育、高齡學習,公共圖書館制度沿革回顧與未來服務展望等多面向議題。四篇文章雖主題各異,卻都聚焦於圖書館如何在變動的社會脈絡中,以人為本地回應使用者需求,並展現圖書館作為公共知識與文化中介的重要角色。
圖書館志願服務的意義實證
    第一篇學術論文「公共圖書館故事志工參與態度與生命意義感關係研究」,以量化實證方式剖析志工的參與動機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關係。研究指出,參與態度愈積極,志工所感受到的生命意義感愈高,尤其在人格特質中的「開放性」構面扮演關鍵調節角色。這項研究對圖書館界具有多重啟發:其一,在高齡化社會中,許多志工本身亦為中高齡者,透過志願服務獲得社會參與與自我實現的契機;其二,圖書館可依據人格特質與參與型態設計更具支持性的志工發展路徑。本文對於實務上如何提升志工的持續投入、培力志工並強化其服務成就感,提供了實證基礎與理論視角,為圖書館志工制度的優化提供有力參考。
人本交通的閱讀實驗
    第二篇則是實務論文「移動的想像:全臺首座人本交通體驗主題圖書館」,由高雄市立圖書館團隊撰寫,介紹全臺首創結合人本交通理念與閱讀教育的主題圖書館。文章說明該館如何透過跨部門協作,包括與交通局、文化局、社會創新團體等共同規劃推動市民對交通安全、永續移動的認知與關注。此案例不僅是空間再利用的成功實踐,更彰顯圖書館結合在地議題與公民教育的潛力。從策展設計、參與式體驗到多語言、多感官導引系統,無不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哲學,對未來主題館規劃與地方特色發展具有高度參考價值。
從服務到陪伴的高齡友善圖書館
    在高齡化浪潮下,圖書館如何回應老年人口的需求,是許多公共圖書館所關切的焦點。第三篇「公共圖書館促進高齡者終身學習及社會參與之實務探討」,以新北市立圖書館為案例,系統性地呈現其在友善環境營造、閱讀資源建置、學習活動規劃、志工機會開發與社會網絡連結五大面向的具體策略與執行成效。作者強調,圖書館不只是資訊的提供者,更是高齡者心理支持與社會參與的重要據點。文章中也可見該館積極導入長者導覽員、自主學習小組等參與式元素,逐步建構圖書館作為「高齡友善學習型社會」的實踐平臺。這篇文章具備許多實作細節,值得其他圖書館於規劃樂齡服務、導入高齡參與機制時作為參考。
公共圖書館的制度沿革與未來服務展望
    「臺灣公共圖書館制度與服務創新概述」,則以宏觀視角回顧臺灣圖書館制度沿革、發展架構與近年政策重點。文章源自2025年4月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進行國際交流之簡報內容。本文敘明臺灣公共圖書館從法制基礎、治理結構到服務創新等層面之全貌,亦特別分析了高雄市法人化、圖書館專業人力制度與公共出借權等議題。文章整理了臺灣公共圖書館的制度脈絡,也展現國資圖作為國家級圖書館在國際交流與知識外交中的角色。
本期四篇文章雖涵蓋不同議題,但皆圍繞「人本導向」這一核心精神:從志工生命意義的培養、主題館對交通教育的創新實踐、對高齡者的學習支持,到圖書館制度沿革說明與服務創新,皆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說明圖書館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圖書館不只是資訊的典藏所,更是推動文化參與、促進社會連結與支持全民學習的重要據點。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結構快速轉變的當下,圖書館面臨的不只是資訊整合與空間再造,更是價值再定義的挑戰。
未來,《公共圖書館研究》將持續關注圖書館在實務創新、使用者經驗、社會連結與國際視野等層面的發展趨勢,希望這些豐富的經驗與觀點,能啟發讀者思索:圖書館的角色,是否正從「文化機構」逐漸轉化為「社會共創平台」?我們誠摯期待,在持續的對話中,共同推動公共圖書館走向更具前瞻性的未來。

主編:馬湘萍(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
中華民國114年5月15日
附加檔案: 0第21期主編的話.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