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將臺灣經典兒童文學名著《小太陽》首次搬上音樂劇舞臺,一輩子寫文章的林良,對於作品以不同方式呈現,也有更深刻的體會。
「二月的雨,三月的雨,……窗外冷風淒淒,雨聲淅瀝,世界是這麼潮溼陰冷,我們曾經苦苦的盼望著太陽。但是現在,我們忘了窗外的世界,因為我們有我 們自己的小太陽了。小太陽不怕天上雲朵的遮掩,小太陽能透過雨絲,透過尿布的迷魂陣,透過愁苦靈魂堅硬的外殼,暖烘烘照射著我們的心。」是國寶級兒童文學 作家林良,在第一本散文集 《小太陽》中,描寫初生嬰兒帶給為人父母的喜悅。
問世於1972年的《小太陽》,正值臺灣社會進入一個變動劇烈、考驗嚴酷的關鍵年代之際,林良卻以溫煦和暖的懇切誠意,感動許多讀者;出版至今40 餘年,林良已成為高齡90歲的爺爺,《小太陽》書裡所描述的那個平凡卻充滿溫暖的幸福家庭,依舊深受跨世代讀者的喜愛。誠如林良所言:「幸福是無價的,也 是自己唯一可以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今,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將這本幸福聖經、親子共讀文學經典《小太陽》, 改編成《小太陽: 一個家的音樂劇》,要在舞臺上唱演出家庭價值的溫馨與美好,並嘗試超越文字,加入劇場、音樂元素,構築出《小太陽》的文學新形態。
《小太陽》散發光芒 讓人看見家的幸福與希望
林良對於《小太陽》第一次搬上音樂劇的舞臺,改編成另一種形式的演出方式感到非常高興,他表示,音樂劇非常適合用來表現散文體裁的意境內涵,透過音 樂的演唱、道白的講述,可以將作者內心的感受、想法充分傳達出來。同時,林良也大方分享個人的創作歷程,他坦言,當初在寫《小太陽》前,正逢寫作的瓶頸 期,他問自己到底要寫什麼?後來往「生活」裡探查,發現這個題材有太多有趣的事物沒被發掘,於是開始著手觀察自己的家庭生活,從事生活散文的寫作。他打趣 地說:「希望大家能夠關心、愛自己的家,不要只愛我筆下的家。」林良也希冀,觀眾在看完音樂劇的演出後,家長能善用時間的分配,不要將時間全奉獻給工作,要珍惜家的可貴,用心與孩子相處,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
這也是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在音樂劇的創意之下,希望讓所有人找回心中最純粹的童心,看見幸福與希望,藉著製作一部能全家攜手一起觀賞的音樂劇,讓觀眾發現家的可愛。製作人林奕君表示:「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忘記傾聽家的聲音,靜下心來跟家人好好說句話,希望透過這部戲感動彼此,將平常深 藏心中對家人的感動吐露出來,再次憶起家的幸福聲音與味道,觀眾離開劇院之前我們最希望看見家人間彼此擁抱,讓當下時刻成為永恆的記憶。」
改編經典文學 音樂舞臺劇挑戰不斷
《小太陽》原著共集結了44篇文章,發表期間前後相隔14年,記述了一個家庭跨度長達15年的成長歷程,其中敘述的生活事件,更是整個時代的縮影,《小太陽:一個家的音樂劇》製作團隊特別將這樣的時間感在舞臺上呈現,並透過16首動聽歌曲,讓曾經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能夠再度追憶童年時光,引發強烈 共鳴,暖烘烘地回想起家的點點滴滴。


《小太陽:一個家的音樂劇》承襲《小太陽》的年代與人物,按照時間軸將文字解構,依據戲劇邏輯拼組後,以單元劇的方式呈現。首次嘗試改編經典文學的戲劇總監、編劇陳 煒智表示:「1960年代物質極度貧乏,面對生活中的無可奈何,林良仍用飽含情感的筆調,書寫當代生活中簡單的美好,《小太陽》如同一面真實鏡子,清楚的 映照著世代交替後,人們選擇宣洩情緒、舒緩壓力方式的不同,以及對美好事物解讀的差異。」他認為要將家喻戶曉的經典文學改編成音樂劇,必須將《小太陽》的 精神與內涵轉移到劇本上,在呈現原汁原味的同時,又要兼顧創作新意的目標。但陳煒智也指出,散文沒有具體情節,卻有相當多迷人的片段,如:〈南下找太陽〉、〈 停電五十小時〉等篇章, 要怎麼把這些片段,像拼圖一樣拼組成一個家的整體,成為改編過程最大也最有趣的挑戰。
而擅長處理人與人之間細膩情感的導演單承矩,也將從現代第三人的角度,帶領觀眾穿越時光走廊,透過演員的詮釋,深刻感受當代家庭生活點滴。為了將經 典文學《小太陽》中,家的故事精采搬上音樂劇的舞臺,單承矩特別自創一套糅和式排練法,不同演員卻要同時飾演爸爸、冰淇淋小販、社會新鮮人,甚至是扮演家 庭寵物――斯諾,演員角色隨時互換,還可以爭取喜愛的角色,如搓揉麵團般的把所有演員攪和後又分散,目的在雕琢演員,淬煉出演員精湛的演技,同時為演出埋 下一個驚喜的伏筆。單承矩說:「不論是演員角色的互換或是通力合作延續一個角色,都如同每個人在家庭中的成長歷程,隨著時間的推進,所擔任的角色、責任與 思維,也會不斷轉變與重新調整,這層層疊疊的感受,也就是一個家的完整體現。」
《小太陽:一個家的音樂劇》繼去年底於臺北中山堂的3場演出後,今年預計擴大至全臺巡迴表演,讓更多人感受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