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四分之三的香港

文:劉克襄 照片提供:劉克襄

四分之三的香港

作者:劉克襄 出版:遠流 日期:2014 年4 月


  以前臺灣友人聽說我去香港,只是為了健行或爬山,都會反問我,「香港有山嗎?」、「香港有郊野嗎?」
 

  連香港人也以為,臺灣旅客訪港都是為了購物和美食,根本不信我對香港的戶外活動竟是這樣喜好。反之,也是一種對自己家園的懷疑。臺灣有大山大林,他們不信香港有何可以吸引之處。


  看來華人都有類似的偏見,竟忘了這個亞洲大都會,早年在英國人治理下,最重要的特色是被自然環境重重地包圍。綜觀華人現今的都會環境,擁有廣闊溼地和森林分布的城市其實也不多,香港早在上個世紀即釐定這等綠色內涵。


  翻開香港地圖便知,城市大樓只占了四分之一。近75%都是郊野環境。這些地方少有蛛網般密佈的公路,因為不少地方規劃為郊野公園,道路明顯受到限 制。譬如碩大的大嶼山和西貢等地,往往只有三、四條公路,其它鄉野幾乎都是靠著村徑的密佈在往來。著名的旅遊景點南ㄚ島,更只有一條狹小的村徑南北聯絡, 連消防車都得刻意縮小車身,配合那不過一公尺寬的路面。


蚺蛇尖是香港大浪灣徑的要角。  村徑是這裡的主要鄉道,小村間聯絡的生活孔道,更是一般人郊野漫遊時最重要的山路。村徑也不是一般城市公園那種必須鋪陳的小徑,刻意地存在。它狹窄 而素樸地蜿蜒於鄉野之間,連接著各地的小村。有時更細瘦,只聯絡二、三戶人家。進入山區更是典雅,利用了當地的石材,舖成錯落有致的石磴古道。任何人來 去,除了依靠走路和單車,其它車輛難以進來。村徑帶我們認識過去的香港鄉野,以及嶺南的森林美學。


  這些繁複的村徑在偏遠之地,更好像微血管伸向末梢神經,活絡了整個香港的質地,更讓它的繁忙步調迅速降溫。當我們看到這個城市活絡的地鐵和船舶,便捷地通往各地時。村徑在鄰近的離島和邊界,提供了一個緩衝的空間。
 

  對照臺灣,我們對城市旁邊的鄉野小路,恐怕較欠缺這種思維。不知珍惜它對城市的意義,反而不斷地想擴大為開闊的柏油路。


木板橋是香港鹹田灣的特色景貌。   直言之,村徑是香港獨特的生活美學。只可惜,翻開現有的旅遊指南,很少相關描述。我們以為香港是追求流行時尚精品和美食的消費社會,其實一離開中環、灣仔等金融中心,它有另一個極端從容的世界,快速地降溫。


  每次到香港,我都酷愛找幾條村徑漫遊。村徑有時沿著海邊蜿蜒,時而穿梭於密覆的森林,或者清朗地橫陳於開闊的稜線。習慣臺灣山區的人也會驚奇,香港 山徑竟是可以穿短褲健行,不用擔心迷路,更不必煩惱蚊蟲的叮咬。這是一個漫遊的天堂,旅人藉由村徑的引領,走進遊客很少探訪的村落。


  我最享受的行山,大概是走個一、二小時,穿過茂密的森林後,抵達一座古老小村。小村依山傍林,周遭都是熱帶風情的鄉野,黃皮香蕉、龍眼樹,刻畫了極 致的嶺南氛圍。有些小村人去樓空,但也有人口活絡的,甚至有不少外國家庭寄宿。仔細探問,多數人都在中環、灣仔工作。白天在金融大街忙碌,下班時選擇這座 安靜的郊野,遠離了喧囂。


  沿著一條又一條的村徑緩步,隨興漫遊,不知覺又繞抵另一個小村,又是一番閒淡的鄉村風景。這樣的繞路好像不切實際,但我清楚而踏實地感覺,自己的旅行有了一個不同的開始,從這個城市最緩慢的位置,拉開另一個視窗。
 

作家劉克襄。   本書是我自2006年9月旅居香港,長時在郊野行山的見聞和記錄。我依地理環境和區域,選擇二十四條不同特色的山徑,展現不同區域的內涵。有些山路,都走過好幾回。每條村徑,我也都親自繪製地圖路線,搭配文章的行走過程。


  香港在地也有諸多登山書籍,搭配文章和地圖,但較少文字的細密陳述,或者提供一個生態美學的觀點。我嘗試由此都會郊野,提出南方美學。而整本書,竟 是由一個臺灣人書寫,且以豐厚的動植物知識做為基礎,觀照一座城市的生態環境和鄉村人文歷史,確實讓香港讀者感到驚喜。或許,這本書會在兩岸三地得到諸多 好書獎項的肯定,應該是這個原因。


  我也很期待,這類異地異城市的自然書寫,日後能夠成為自己未來創作的重要議題之一。(劉克襄)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