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離不開的梨鄉 三灣鄉立圖書館

文:陳永朋 照片提供:陳永朋
夏天, 苗栗三灣鄉恬靜的老街, 讓遊客放慢腳步品茶、認識三灣燒; 年年得獎的三灣鄉立圖書館更是這裡最美的人文風景,館員用心經營,小城滿滿書香。


三灣圖書館是座白色建築,館體本身與前方一面景觀牆連結,外型讓人聯想到能讓每扇門自由轉動的零件「鉸鏈」,有趣的是,三灣圖書館實際上也是「轉動三灣每扇家門」的地方樞紐。  文史學家張紹鵬口述了一段鄉野傳說,道光6 年(西元1826 年),淡水同知李慎遺出訪至現今苗栗北端,見當地地形奇特,李慎遺略懂堪輿學,推測此地是風水絕佳的「螃蟹穴」,必出大人物。他敬畏心起,連忙下轎步行, 但走到高處回頭一看,他便放心了。原來,對面一座山頭雜草不生、山體赤紅,當地人俗稱它「火炎山」,因為螃蟹怕火,這螃蟹穴便被火炎山給剋住了。後來李慎 遺在火炎山上建了一座惜字亭希望能夠制煞,不管效果如何,「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已成為當地耆老津津樂道的趣談。


  而當年李慎遺所說的螃蟹穴,指的便是苗栗的三灣。這座慢城與遊客摩肩接踵的觀光勝地南庄比鄰,但未過度商業開發,所出產的「三灣梨」頗富盛名。無論 螃蟹穴一說真假為何,三灣獨特的生活步調與純樸風貌仍吸引許多文人雅士隱居於此,木作、窯燒、茗閒,在這兒都是不需特意為之的愜意日常。來三灣若不想只是 走馬看花,三灣鄉立圖書館內有號人物,絕對值得初訪者結識一番。
 

三灣圖書館 處處是寶

館員謝淑貞把剛進的宮崎駿全套作品擺開,準備拍照放上臉書宣傳。其實一樓圖書室這張木桌大有來頭。  造訪當天,炙熱的陽光讓三灣圖書館的白色館體更加鮮明。才剛進館,館員謝淑貞便一眼認出素未逢面的筆者,「外地人在這的辨識度很高。」她一臉輕鬆地說。


  這位連笑都很有感染力的館員,其實是這裡的靈魂人物。


  三灣圖書館屢獲「年度圖書館獎」、「績優圖書館」等獎項,在《書香遠傳》封面故事「公共圖書館數據大解密」鄉鎮市級公共圖書館評比中,三灣圖書館的每人擁書量、借閱量與借閱率皆排名第一,這一切都與謝淑貞大有關係。


  品嘗過謝淑貞特地準備的「盛夏果實」三灣梨,暑氣全消。略微休息後,按捺不住好奇,筆者便把這地下一層、地上兩層的建築物都走過一遭,發現這裡「處處是寶」。首先,大門上方有塊寫著「苗栗縣三灣鄉圖書館」的匾額,竟是知名書法家于右任墨寶。


大門上方的匾額,竟是知名書法家于右任墨寶。  一樓圖書室的木桌也似有玄機,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手作木藝名師林耀明作品。在木藝界林耀明作品以「嵌」的元素最為人所熟知,謝淑貞說,林耀明就定居 在三灣。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與其妻邱碧蓮對陶藝也很有研究,林耀明過去從事陶藝代理,他的木作一開始只是用來襯托陶藝的擺設,沒想到古樸且具強烈個人特色 的木製工藝品反而深受歡迎,無心插柳成了木作大師。


  圖書館一樓與二樓間的樓梯也有許多謝淑貞的巧思,比如她將鄉公所舊式的公文櫃重新打磨、綴以當地民眾送的花,再加上幾件精巧擺飾、落下幾張椅便是一個舒服的閱讀角。


  有關閱讀角的擺飾,謝淑貞分享一個「千里馬遇伯樂」的故事,在三灣有位喜歡窯燒的安親班老師,因為常帶小朋友來圖書館所以和她熟識。去年6 月,這位安親班老師出借他的陶藝品讓圖書館作為擺飾,某天邱碧蓮(林耀明妻)來圖書館看見他的作品,跟謝淑貞說:「這人的壺有美感,但不夠成熟。」問了他 的連絡方式便走了。後來,這位安親班老師在邱碧蓮的指點下,作品突飛猛進,半年後已可以辦展。


  三灣圖書館所包羅的文化面向並不局限於在地,見三灣新住民人口逐漸成長,謝淑貞向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商借東南亞藏書,舉辦「多元文化交享閱」活動,提供印尼、越南、泰國與馬來西亞的母語書籍給新住民借閱。


  謝淑貞還會觀察客群,調整陳列的書籍種類,「第一年辦的時候,原本想讓新二代了解母親的母國文化,活動以兒童繪本居多;後來發現長照的外籍看護對食 譜比較有興趣,今年便加入更多美食書籍。」據說,很多聘雇外籍看護的家庭也會特別來借回去,讓「外國來的家人」解鄉愁、展廚藝。
 

在木藝界,林耀明作品以「嵌」的元素最為人所熟知。      圖書館一樓與二樓間的樓梯也有許多巧思,看得出這是鄉公所舊式的公文櫃嗎?
     
綴以當地民眾送的花、幾件精巧擺飾、落下幾張椅便是一個舒服的閱讀角。   三灣圖書館所包羅的文化面向並不局限於在地,見三灣新住民人口逐漸成長,館方向國資圖商借東南亞藏書,舉辦「多元文化交享閱」活動。


館員領遊去 走讀三灣文化

  要說三灣圖書館是「轉動三灣每扇家門」的地方樞紐也不為過,熟門熟路的謝淑貞特地帶筆者「走讀」當地文化,第一站便是三灣老街,聽「來食茶打嘴鼓」老闆娘林秀鳳談三灣「大碗泡茶」。一小隊夏令營的小朋友把這裡當作闖關據點,輔導員要他們猜猜店內牆上的字謎:


  「言對青山青又青,兩人土上出分明,三人騎牛牛無角,草木之中有一人。」猜四字。


  小朋友一下搔首、一下搶答,好不熱鬧。林秀鳳鬧中取靜,動作嫻熟地將東方美人茶舀進櫻花樹皮製的茶盒中。「大碗泡茶有兩種典故……」林秀鳳娓娓道 來。在過去三灣製茶外銷年代,茶商便是以茶盒來讓客人「賞茶」,先看茶盒上茶葉的外觀表現,才將茶葉倒進大碗中,再注以滾燙熱水。以碗代壺泡茶,也是為了 讓客人清楚看到茶葉伸展、呼吸、重生的過程,而且茶氣更濃。


「來食茶打嘴鼓」老闆娘林秀鳳談三灣「大碗泡茶」,小朋友一下搔首、一下搶答,好不熱鬧。  另一種說法則是,以前農業社會交通不便,從這一庄到下一庄都得靠一雙腳長途跋涉,客家人好客,會在途中涼亭擺置茶水於大甕中,供路人解渴,這是「奉 茶」的源由。而大碗泡茶便是把大甕改為大碗,轉換形式後繼續傳遞客家人的待客之道。筆者茶香入喉,一旁的小朋友也開心地猜出謎底:「請、坐、奉、茶」。


  有一說,若採用「三灣燒」的古樸茶碗來大碗泡茶,風味更是一絕。苗栗窯燒產業過去非常興盛,近年因產業外移而逐漸萎縮,三灣在地人李蓬興將傳統燒窯技術加以革新,利用在地獅頭山鐵含量高的陶土,開創了獨特的「三灣燒」。


  李蓬興為人風趣,筆者問及三灣燒微量元素原理,他逗趣表演了一段手指會變長的「杯子魔術」,看他笑得開懷,或許他想表達的是「開心比原理更重要」?雖然當天未能親眼見識三灣燒窯燒過程,但李蓬興也有頗受親子歡迎的捏陶課程,若來三灣一遊,不妨提前預訂。
 

右為「三灣燒」創始人李蓬興。     櫻花樹皮製的茶盒。
     
大碗泡茶,將茶葉倒進大碗中,再注以滾燙熱水。   以前農業社會交通不便,從這一庄到下一庄都得靠一雙腳長途跋涉,客家人好客,會在途中涼亭擺置茶水於大甕中,供路人解渴,這就是「奉茶」的源由。


肚兜角步道 串連三灣傳說

  走訪三灣,李蓬興推薦與當地民間信仰淵源頗深的「肚兜角步道」,肚兜角介於三灣丘陵與中港溪河谷之間,因狀似古代女子懸於腰際的肚兜而得名。


  這條步道行經三灣最早開發的地區,留有先民為灌溉農地而鑿山的引水口,整建後設有水車、泡腳池等親水設施,行走其中,清澈溪水沿著步道潺潺而流,偶 見魚蝦嬉於水草之間。行經三灣國中後方邊坡,李蓬興指著坐落中港溪對岸的火炎山,說起「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鄉野傳說,只是本該矗立其上的惜字亭早已不 見蹤影。


逾百年的九芎樹狀似一老人拄杖,當地人認為九芎樹有靈,與庄頭伯公同祠內供奉一顆半橢圓巨石,祠旁解說牌上說這是「石母」。在,故在樹下擺放香爐奉祀。  三灣村內有六座伯公廟(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當天路經其一「庄頭福德祠」,特殊的是,廟前一棵逾百年的九芎樹狀似一老人拄杖,當地人認為九芎樹有靈,與庄頭伯公同在,故在樹下擺放香爐奉祀。


  經伯公廟再往前走,又見一百年老樹臺灣櫸木,櫸木旁有一祠,祠內供奉一顆半橢圓巨石。解說牌上說這是「石母」,傳說石母生前為人幫傭、代人扶育小 孩,育成男女不計其數,歸天後被封神。三灣人若有小孩難養育,就會來這求護身符。李蓬興對此也有印象,還說以前的護身符是撿石母旁的小石頭填裝,後來才改 成銅錢。


  步道支線還可通到一古色古香的老建築「崇仙宮」,相傳曾有白鬍老翁拄著拐杖在此行走,但只有小孩子看得到,鄉民認定其為仙人,加上該地古有甘泉從石 縫中流出,傳能治百病,仙人、仙水堪稱二奇,鄉民便在泉源上方興建崇仙宮奉祀,後來這裡成為私人祠堂,而奉祀的神祇便被移至三灣國小前的五穀神農廟了。


  聽過伯公、石母與白鬍仙人的傳說,筆者想像,這些三灣人所敬仰的神靈就像遊於世間的旅人,流浪到了這兒,祂便不走了。選擇同那九芎樹與臺灣櫸木共存,一待便是百年。連神靈也離不開的「梨鄉」,一直與世無爭地守在這兒,靜靜等待著你的到訪。
 

清澈溪水沿著肚兜角步道潺潺而流,偶見魚蝦嬉於水草之間,頗為心曠神怡。    祠內供奉一顆半橢圓巨石,祠旁解說牌上說這是「石母」。


------------------------

若對於本篇介紹內容有興趣,歡迎各位讀者親自到苗栗縣三灣鄉立圖書館,只要出示於三灣鄉立圖書館 的Facebook 打卡畫面,並且至書香遠傳粉絲專頁按讚,前10 名的讀者即可至三灣鄉立圖書館領取精美好禮1份。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