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航向銀閃閃之地

文:作家事-李屏瑤

書名:《靈長類人科動物圖鑑》《靈長類人科動物圖鑑》

作 者:向田邦子

譯 者:劉子倩

出版社:麥田

日 期:2015 年9 月

  身體是載體,載著我們航向未知之地,前途並非一片茫茫,幸好總有靠岸停泊的人,從不遠的地方傳回音訊。日本作家向田邦子在《靈長科人類圖鑑》的〈互助運動〉中,寫到第一次訂購老花眼鏡的複雜心情。戴上老花眼鏡後,能將小字能夠看得一清二楚,雖有年華老去的悲哀與屈辱,也帶來小小的喜悅。店員詢問「眼鏡一副就夠了嗎?」的問句曾經惹怒她,但在眼鏡腳架出問題時,才意識到那是出自於實用。微小的螺絲鬆脫後她便知道,為了調整老花眼鏡,需要另一副老花眼鏡。這大概才是初老,初次登入,老齡之後的生活。


  試想規劃一場短程旅行,一日來回的,內容物可以很輕便,簡單的手提行李就能夠說走就走。若是兩天一夜,登機箱可能就必須派上用場;三天兩夜或是五天四夜呢?行李箱大概就必須出動。倘若更久,為期一個月的旅行,為期一季的旅行,甚至是為期一年、10 年、20 年呢?人們不會輕忽長期的旅行,卻多半不懂如何為老後的生活做預習,甚至在那之前,缺乏許多可能的想像。正因為是循序漸進的,一日一日緩慢推移的,當你意識到,便已逐步抵達。
 

書名:《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

作 者:簡媜

出版社:印刻

日 期:2013 年3 月

  而老為何物?在身體之外,「老」有時候可能是一種狀態。宮崎駿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中,女主角蘇菲被女巫下了咒語,這種特殊的咒語,會讓她的外表隨著心理變化,於是被下咒的蘇菲一瞬間就老了。或者該說,咒語是誠實的,它只是讓蘇菲名實相符,內容與標註從此一致。隨著故事的進展,蘇菲經歷了冒險,體驗了自由,在旅途中淬鍊,她的變化從外觀就可以一覽無遺。「老」有自肉體開啟的,也有自心靈啟動的,最好是能夠理解自己的所在地,讓兩者相輔相成,這趟旅程才不會磕磕碰碰。


  如果要在中文書中尋找一本,初老甚至於老後的航行指南,那應當就是簡媜的《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做過5 年的資料蒐集,篇幅達26 萬字,拿在手上扎實有份量。她把臺灣社會避諱提及的「老、病、死」一口氣放上檯面,將自身體驗的種種關卡,自己的、親人的、朋友的、家庭的、社會的都細緻地記錄,像是完全手冊,遊戲過程中的攻略本。有寫實的現場,也有神來一筆的魔幻想像,文字可以是安慰,能帶給在人生暗湧中水深火熱的人一些療癒。如同那個跨越文化、種族的意象,死亡會是一個長長的通道,而通道的盡頭,會有個銀閃閃的亮點在召喚。但在那之前,旅程還長著,仍有許多準備工作可做。
 

《死在香港:見棺材》

作 者:陳曉蕾、周榕榕

出版社:三聯

日 期:2013 年8 月


《死在香港 流眼淚》

作 者:陳曉蕾、 蘇美智

出版社:三聯

日 期:2013 年8 月


《香港好走 怎照顧?》

作 者:陳曉蕾

出版社:三聯

日 期:2017 年1 月
 

《香港好走 有選擇?》

作 者:安伯托‧ 艾可

出版社:三聯

日 期:2017 年1 月
 

書名:《死在香港:見棺材》   書名:《死在香港 流眼淚》   書名:《香港好走 怎照顧?》   書名:《香港好走 有選擇?》


書名:《平安紙》《平安紙》

作 者:陳曉蕾

出版社:三聯

日 期:2017 年1 月

  在報導文學方面,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長期關注城市議題,也作為召集人深入探訪,2013 年出版《死在香港 見棺材》、《死在香港 流眼淚》,2017 年出版 《香港好走 怎照顧?》、《香港好走 有選擇?》、《平安紙》。書名很直接,便是圍繞著香港的善終去層層挖掘,詰問死亡到底有沒有選擇。《見棺材》訪問現代的香港殯葬業,從業內人士、學術界、宗教者等不同層面切入。《流眼淚》則關注醫療架構與社福制度處理死亡的態度,轉換一個角度,關懷喪親者、臨終者、喪偶獨居長者,在哭泣之後,留下的悲傷揮之不去。如果連專業機構都沒有足以處理死亡的能力,如果一般民眾根本不了解自己能有的選擇、能尋求的支援,那人們又該如何自處?


  問題很巨大,藉由接續的採訪計畫,陳曉蕾再度提出了可能。在《香港好走 怎照顧?》、《香港好走 有選擇?》、《平安紙》系列中,她採訪眾多醫院,透過大量的病人、家人、照顧人員、醫護人員的訪談,讓「病人」重新生而為「人」,讓人口老化的社會,能夠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質,以及病人的自主權。透過書寫的介入,期待能夠改變未來的政策與資源。背景雖然不是臺灣,卻很值得臺灣人共同思考。
 

書名:《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作 者:葛文德(Atul Gawande)

譯 者:廖月娟

出版社:天下文化

日 期:2015 年9 月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則提供外科醫生的觀點,葛文德是哈佛醫學院外科教授,長期跟《紐約時報》合作供稿。書中藉由實際例子,談衰老,談尊嚴,談安寧照顧。醫生之眼看盡老病死,學校教的是跟「身體」有關的知識,但不談靈魂的消逝,不談該怎麼面對踏上最後一哩路的病人,人們多半避談現實的困窘,以至於無能去探勘各種選項。打從出生那一刻,死亡便是必然的命運,從那個終點回望,也許更能理解該怎麼活。像是電影 《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所要揭示的,兩個患上末期癌症的病人,因為有最後的死線在催促,列出了一張遺願清單,然後去一一完成。但如果在生活之中,能夠心懷著那條死線,知道老與死之在所難免,或許能夠更有餘裕地去活。
 

書名:《55 歲開始的HelloLife》《55 歲開始的HelloLife》

作 者:村上龍

譯 者:張智淵

出版社:大田

日 期:2015 年3 月




書名:《希望之國》《希望之國》

作 者:村上龍

譯 者:張致斌

出版社:大田

日 期:2017 年9 月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作 者:佐野洋子

譯 者:張伯翔

出版社:上誼文化公司

日 期:2010 年7 月

 

《靜子》

作 者:佐野洋子

譯 者:陳系美

出版社:無限出版

日 期:2014 年4 月
 

書名:《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書名:《靜子》   書名:《無用的日子》

 

《無用的日子》

作 者:佐野洋子

譯 者:王蘊潔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日 期:2017 年7 月

  而身為全球高齡人口所占比率最高國家的日本,65 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估計超過3,400 萬人,甚至比臺灣的總人口還多。日本不僅有眾多初老及老後的出版作品,也有影視改編作品。村上龍的小說《55 歲開始的Hello Life》,由5 個短篇小說構成,敘述5 位恰好55 歲的主角,已經經過人生的中線,各自面臨的人生議題。讀這本書的時刻,我想起村上龍的另一本小說《希望之國》,與本書關注的族群相反,寫的是15 歲上下的未成年少年們,因為對現實感到無力,少年們以網路動員,企圖從政治與社會一片混亂的成人世界逃脫,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度。雖然已經是10 幾年前的作品(今年9 月將發行新版),讀來還是值得反思。出自同一個創作者的視角,目光落回此時此刻,55 歲是似乎已經完全塵埃落定的年紀,人生走到此,似乎不太會有什麼出人意表的岔路。中老年生活的心境,從現實中磨礪出的勇氣與歸屬,也被改編成5 集的同名電視劇。日劇找來5 個華麗的硬底子演員,在適切的年齡,表達出適切的人生觀,十分推薦觀賞。


  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向田邦子,絕不可錯過的還有佐野洋子,以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廣為人知,臺灣近年翻譯並出版許多她的散文集。《靜子》以辛辣直白的口吻談童年跟母親,佐野洋子有其特殊的觀點,一貫的誠實豁達,《無用的日子》、《我可不這麼想:佐野洋子的中年回望》、《沒有神也沒有佛》,幾乎是她書寫中年至老年的三部曲,有詼諧自嘲,罹癌的經歷,還有老後的心情。這樣一個任性爽朗的老太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可能到老還不清楚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那也無妨。她說,總之,每天都要確實地吃飯、大便、睡覺。有這樣的嚮導走在前方,她勢必菸不離手,大口大口地抽,在一片漆黑中綻出點點火光。而陰暗悠長的隧道,想起來似乎也沒那麼可怕了。
 

書名:《我可不這麼想:佐野洋子的中年回望》   書名:《沒有神也沒有佛》

 

《我可不這麼想:佐野洋子的中年回望》

作 者:佐野洋子

譯 者:陳系美

出版社:無限出版

日 期:2015 年3 月

《沒有神也沒有佛》

作 者:佐野洋子

譯 者:陳系美

出版社:木馬文化

日 期:2017 年3 月
 

======================

本期導讀作者:李屏瑤本期導讀作者簡介:

  李屏瑤,1984 年生,臺北蘆洲人,文字工作者。中山女高,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

2016年出版首部小說《向光植物》。

2017 年出版劇本《無眠》。


 

導讀團隊導讀團隊簡介:

  作家事,2016 年夏天由湯舒雯催生,顏訥、陳栢青、李屏瑤三人主持企劃,是一檔帶狀文學直播節目,每週9 點線上說書。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