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探訪頭城 找尋古城文化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宜蘭頭城擁有「蘭陽門戶」美譽,依山傍海、古城文化、建築引人入勝,待旅人一一挖掘。


曾為頭城國小校長宿舍的日式建築,現在作為李榮春文學館。  背起行囊,搭乘臺鐵宜蘭線來到蘭陽平原的最北端—頭城鎮。在這個宜蘭最早開發、被譽為「開蘭第一城」的鎮上,究竟蘊藏著哪些珍貴地方寶藏?


  找尋,總要有方向。從閱讀寶庫—圖書館,開始尋找線索。


頭城鎮立圖書館 地方文化之窗

  步入頭城鎮立圖書館,在地居民一如往常地取了份報紙,自在地坐在「書報閱覽區」,翻閱著當日的時事新聞;文藝青年從書架側背以壓克力裝放圖書館員精選的各類好書介紹中,挑了本小說,移往「室外閱讀區」,沉浸於綠意相伴的文學世界裡;而母親則帶著小孩們坐在「親子閱讀區」,共讀趣味十足的兒童繪本,享受親子相處的愉悅時光。在圖書館裡,每位讀者都有適合自己的閱讀區域。


宜蘭縣頭城鎮立圖書館。  接著,往「親子閱讀區」旁的走道前行到底,辦公室裡的館員正忙著打理業務工作。頭城鎮立圖書館館長陳金慶說,圖書館已轉型為「讀者服務、閱讀推廣、資訊傳播及建構知識」等,以「人」為觀點的經營內涵;除了紙本閱讀的推動,圖書館也兼具文化傳承、社教及藝文活動推廣等功能,凡舉社區總體營造、數位學習課程,或是夏日電影院的播放、大師揮毫贈春聯等活動的舉辦,皆屬於圖書館的崗位職責。
 

2016 年「福神弄龜」 頭城老街文化創意活動。(頭城鎮立圖書館提供)  其中,已舉辦兩年的「福神弄龜」 頭城老街文化創意活動,希冀能帶動頭城老街文化復興與保存的認同與支持。不論是「弄龜競技」趣味競賽、「弄龜拚輸贏、媽祖做裁判」創意龜踩街大遊行,或是由蘭陽技術學院餐旅系師生掌廚辦桌的「福神饗宴」,皆能讓遊客經由活動的參與過程,認識地方文化。
 

  閱讀的形式可以很多元,除了可透過活動,讓參與者了解地方文化;藉由展覽的舉辦,同樣可以開啟另一種觀看方式。圖書館是在地之窗,「書寫旅圖@ 臺灣—全國公共圖書館巡迴展」於頭城鎮立圖書館展出,邀請旅人探訪作家的心靈原鄉,以作家視角從新認識地方風光,實際踏訪文學景點與大自然風光。


  帶一本好書去旅行,是觀看頭城最深刻的方式之一。除了可閱讀巡迴展精選的主題書籍,跟著作家腳步走讀、感受筆下的場景,還可在頭城鎮立圖書館參考圖書區、鄉土文學區、以建築為主題的館藏特色區,探索這座古鎮多樣的建築風格、鼎盛的文風、獨特的搶孤習俗……。
 

作家李榮春作品《洋樓芳夢》手稿。   大師揮毫贈春聯活動邀請書法家康杰現場揮毫。(頭城鎮立圖書館提供)


李榮春文學館 尋訪隱士作家身影

  循著在圖書館挖掘的線索,前往位於開蘭舊路上的日式房舍,這棟歷史建築於臺灣光復後為頭城國小校長宿舍,2005 年在地方人士要求下重新修繕,2009 年經空間再利用,作為李榮春文學館。
 

  李榮春,宜蘭頭城人,為二次大戰後,臺灣第一代以白話文創作的本土作家,泰半歲月皆隱居在頭城和平老街,獻身於文學創作,直到81歲去世後,家人整理遺物時,才發現他累積了近300 萬字的作品原稿,整齊地存放在衣櫥裡,經整理有《祖國與同胞》、《海角歸人》、《洋樓芳夢》、《烏石帆影》、《八十大壽》、《和平街》、《懷母》、《鄉愁》等長、短篇小說。


媽媽陪伴孩子們於頭城鎮立圖書館享受共讀時光。  隨著文學館窗上「我覺得自己現在就像天上飄盪的浮雲……。」的半透明字句,望向天空,李榮春橫跨半世紀的寫作軌跡隨著飄動的雲朵,化為一篇篇被陳列在展示櫃中的手稿,一頁頁裝訂、出版成冊,擺放於透明壓克力書桌上、木質書櫃中。將作品一一取出翻閱,字裡行間道盡他對故鄉的深情念白。


  而《和平街》中,李榮春對洗盡鉛華的和平街、昔日居民的生活況味,描繪得絲絲入扣,成為旅人踏訪頭城老街最佳嚮導。
 

頭城老街 走過百年歷史

陳春記商號、源合成商號為三開間磚造屋。  今日的南、北門福德祠之間,和平街一帶,是頭城最古老的街道,因河運發展興盛,見證了宜蘭第一條街的風華。頭城老街古稱頭圍街,是商旅往來的必經重鎮,後因天然港口逐漸淤積,加上鐵路時代的來臨,使得繁榮街景逐漸靜默,但保存下來的老屋,承載了頭城200 多年來的歷史故事。


  於頭城老街的南、北門福德祠,是當年為了鎮守財氣所興建,使得街頭街尾都有土地公守護,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特色。


  而坐落於老街北段的閩式建築—十三行,舊日建於河道碼頭旁,便利船隻入港卸貨及裝貨,是當時最大的行郊,相傳為地方首富盧家的船頭行行棧及倉庫的總稱。港區沒落後,大部分的建築已傾毀或改建為古宅,現今重新整修後的康家古宅,仍保有十三行的建築樣貌,供訪者遙想鼎盛時期的繁華氣勢。


新長興樹記騎樓立面的木雕為鑲嵌榫法(俗稱茄苳入石柳)。  建於昭和3 年(西元1928 年)的盧纘祥宅,占地廣闊,建築宏偉壯觀,為宜蘭縣首任民選縣長盧纘祥,於25 歲未上任時,委由任職於臺灣總督府官房會計課營繕係的宋祖平所設計、建造完成,足見盧家的富裕與地位。而盧宅日式黑瓦屋頂上設有西式風格的老虎窗,正面蓋有迴廊,圓拱形的主入口居中,以洗石子與白色面磚混合為牆身,整體建築屬於和洋混合式風格,但在牆角、臺基仍可見傳統閩南風格的「櫃臺腳」作法,成為地方重要文化資產。
 

  走在頭城老街,亦可觀看到不少商家建築。興建於大正13 年(西元1924 年)的新長興樹記及老紅長興,為昔日的大賣場。建築特殊之處在於騎樓立面的木作,門柱、門板上的門聯文字、仙鶴與蝙蝠圖案雕刻,均以鑲嵌榫法(俗稱茄苳入石柳)製作 ,全臺少見,極具價值。建於大正初期(西元1926 年)曾經營雜貨和染布業的源合成商號,第二進背面的泥塑鰲魚洩水口造型精緻,頗具巧思,與大正後期(西元1930 年)經營雜貨生意的陳春記,同為為三開間磚造屋,其亭仔腳,磚造圓拱型廊道,具層次變化,形成光影交錯的韻律感。另,與陳春記建於同年,也曾作為店鋪之用的吳宅,則是融合西式與閩式的洋風建築,騎樓附壁半圓柱,飾有仿希臘古典柱式之一的愛奧尼克柱,第一進上有樓井與樓拱頂閣樓相通,為建築特別之處。
 

蘭陽博物館 人文與自然共融

蘭陽博物館採單面山的幾何造型與自然大地融合。  若說到頭城具代表性的建築地標,蘭陽博物館必為其中之一。博物館建築構想來自在地自然元素,以東北角海岸常見的單面山地理特質,形塑一座巨石量體,並以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主旋律,象徵蘭陽平原的四季農田地景,成為建築與自然大地共生的有機體建築。


  走進館內,蘭陽博物館的常設展強調宜蘭的人文、生態特色,分為四層樓模擬地方特有地理空間配置。「山之層」讓參觀者仿如置身於森林空間,感受中央與雪山山脈迎接來自太平洋的季風、水氣,所形成的迷霧森林,如何豐富山林生物的多樣性;「平原層」呈現了宜蘭的特色平原地景與生活方式,呈現人與環境共生的樣貌;「海之層」則取材於河海匯流時的沙洲蜿蜒景象,從蘭陽溪匯合平原上的河流走向海洋,由赤道北上的黑潮順著潮流沉潛、湧升,了解豐富多樣的海岸環境與魚資源,並領略龜山島附近海底火山地形,造就的特有生態樣貌;另設有「兒童探索區」,以宜蘭海洋為主題,讓學齡兒童探索宜蘭多元的海洋驚奇與奧秘。


  踏出館外,蘭陽博物館的所在地,即為清代的烏石港舊址。烏石港在當時是「開蘭第一港」,不僅掌握宜蘭地區的經濟命脈,亦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雖然後因河道淤積而沒落,卻因博物館的誕生,成為烏石港溼地公園,除了可以觀看、了解溼地的生態樣貌,也可遙想舊日著名的蘭陽八景之一「石港春帆」的繁華盛況,感受歷史與自然環境變遷的懷古幽情。
 

======================

若對於本篇介紹內容有興趣,歡迎各位讀者親自到宜蘭縣頭城鎮立圖書館,只要出示於頭城鎮立圖書館的Facebook打卡畫面,並且至書香遠傳粉絲專頁按讚,前10 名的讀者即可至頭城鎮立圖書館領取精美好禮1 份。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