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讓閱讀千變萬化!

文:陳怡如 攝影╱蔡世豪、謝慕郁、林宜賢 照片提供: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公共圖書館提供民眾豐富多元的閱讀資源,但有一些圖書館讓你讀的可不只是書。獲得第一屆標竿圖書館獎的三座公共圖書館:有將傳統紙本館藏導入智慧科技的國資圖,也有創造閱讀多元可能的高雄總館,更有營造音樂「樂讀」的西湖分館。圖書館的意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藏書空間,必須能跟上知識時代需求的轉變,化身為型態多變的閱讀載體,以豐富的知識文化引領讀者與地方再進化!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營造第三幸福空間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距離臺中火車站約5分鐘車程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是國際圖書館協會(IFLA)評選為「此生必去的1001座圖書館」;早在2012年興建之初,國資圖就已被列為國家新十大建設之一,既是全國首座國立級實體及數位公共圖書館,更是臺灣新的文化殿堂。館長劉仲成直言:「建築讓一個城市變大,而藝術與文化可以讓一個城市變得更偉大!」

 

  「你今天閱讀了嗎?」不論何時遇到劉仲成,總能聽到他這句招牌開場白。一直以來,國資圖致力推動全民閱讀,提供分齡分眾服務,希望藉由閱讀提升幸福感,「任何一個人都能在這間圖書館找到適合的角落享受閱讀。」走入圖書館,隨即能感受國資圖的貼心規劃,例如在好漾館建置漫畫書區,滿足青少年需求;樂齡區提供放大鏡、擴視機、大型閱報機;
 

  閱覽區打造手機室,接電話不用再急忙跑到外面;甚至打破圖書館內不能飲食的慣例,於各樓層設置「休憩小站」,提供飲食空間和飲水機,營造暖心的閱讀環境。
 

劉仲成館長

劉仲成館長

教育學博士,曾任南投縣政府教育處處長、教育部督學與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司長,目前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16年接任國資圖館長。








 

導入創新科技與思維 打造不一樣的圖書館

智慧型機器人「酷比」於國資圖1樓大廳提供讀者諮詢服務。

  不僅有人性關懷理念,國資圖更走在科技前端,打造先進便利的智慧圖書館。劉仲成表示,「我們是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要展現『資訊』兩字的特色。」像是全國首創iLib Guider尋書導引App,能即時查詢超過125萬份館藏,並導引書架位置,此創新設計榮獲2018年資訊月百大創新產品獎。此外,國資圖率先設置7座RFID智慧自助預約取書架,透過導引燈號即時顯示書籍位置,減少讀者尋書及等候借閱的時間。尤其國資圖還引進智慧機器人,不管是用吸睛聲光效果為兒童說故事,或是自動導覽館內服務,全都翻轉讀者對圖書館的使用思維。
 

  跳脫圖書館的既定印象,國資圖提出「類博物館」的概念。劉仲成認為,推動「閱讀」必須多元發展,「以閱讀為主軸,結合各種生活議題、社會趨勢和世界潮流,彰顯閱讀價值,讓圖書館發揮加值、加乘的複利效應。」就像國資圖每年的重頭戲「臺灣閱讀節」,即串聯不同主題如拍賣會、運動、露營、跳島旅行、美食等,「圖書館就是一個社會縮影,讓圖書館走出去、世界走進來。」
 

  劉仲成印象很深的是2017年閱讀結合拍賣會,國資圖準備很多套書、平板電腦、文創小物等閱讀相關商品,原以為平板電腦會創下拍賣最高紀錄,沒想到結果卻是一套繪本,「得標者是一位阿嬤,她用很驕傲的口吻說,『我要帶回去給孫子看啦!』當下激動又雀躍的表情就像中頭獎一樣,這種閱讀的魅力讓人感動。」
 

推動LSR 善盡圖書館社會責任

各樓層的新書展示區每週定期更新。

  除了提供圖書館基本功能,國資圖也善盡社會責任、關懷多元族群,「企業講求CSR,教育部推動USR,我就喊出LSR,透過圖書館幫助容易受忽略的族群。」劉仲成指出,2017年國資圖首度送書到監獄,第一季送500本,竟創下2,000人次的借閱紀錄,「這代表他們有閱讀需求!」往後每年國資圖都會選定一族群送書,包含社福、醫院、婦幼等單位,至今從不間斷。
 

  國資圖不斷用圖書館的小確幸,創造民眾的大幸福。「最終希望將圖書館打造為民眾在家庭、工作之外的『第三幸福空間』。」劉仲成堅定地說,國資圖將持續引進資源和創新科技,讓更多民眾感受到「幸福閱讀」的魅力。


館員:以科技服務全國閱讀需求

  以國家級公共圖書館為定位,國資圖館員有更大的彈性與發揮空間。館員蔡佳勳說,「我們一直積極發想要怎麼讓服務更方便,像是引入RFID智慧自助預約取書架,就是我們自己提案規劃,將預約書區做得更加便民。」

 

  過去的預約書區,讀者得在多達1,600本的書海中找書,加上沒有門禁管制,常有非預約的讀者進來閱讀,若不小心放錯位置,更加難找到書。建置RFID智慧書架後,系統會讀取RFID標籤資料,即時顯示書籍位置,不必擔心書放錯地方;書區入口處也加裝閘門,讀者需刷借閱證,有預約者才能進入。這不僅節省民眾找書時間,也大幅減輕館員的工作負擔,「以前一個禮拜登記的尋書量十幾本,現在半個月只有一本。」蔡佳勳說道。
 

館員:以科技服務全國閱讀需求

蔡佳勳

曾在桃園市立圖書館服務,2016年進入國資圖閱覽科,負責櫃臺借還書工作,以及為讀者辦理借閱證。










首創電子書借閱App 驅動數位能力

預約書區建置RFID智慧書架讓讀者找書更容易。

  另一方面,因服務對象涵蓋全國民眾,國資圖推出iLib Reader App,是全國第一個免費借閱的圖書館電子書行動軟體,讀者只要通過資料審核、辦理數位借閱證,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享受暢讀電子書的樂趣。打破時空限制的借閱服務,在疫情期間更加發揮作用。「因疫情不能去圖書館,看電子書的人變得非常多,數位辦證量暴增10倍,我們閉館期間反而都在辦證。」蔡佳勳笑說。
 

  在行動科技層面,國資圖一直走在創新前端,成為其他縣市圖書館的觀摩對象。「這些也都是大膽實驗,當未來要建立一個無人圖書館時,有個方向知道如何規劃。」蔡佳勳表示,智慧科技不斷驅動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升級,也讓國資圖不斷進化,成為嶄新便民的閱讀天地。
 

讀者:多元館藏創造日常陪伴

  國資圖超過125萬冊(件)的館藏規模,就像一個偌大的知識寶庫,讓讀者縱心優游。在30年前即擔任志工「故事媽媽」的張漁,週末都會排班到臺中各個圖書館說故事,常需要大量的繪本素材。比起其他圖書館,國資圖的繪本類型更加豐富,「這裡一張借閱證可以借30本書,我常常都是借到滿的人。」張漁特別喜歡1樓大廳的新書牆,所有新書一字排開,就像逛書店一樣,可慢慢瀏覽,不用上下樓找尋,「每次來國資圖,我一定會去看最近又有哪些精彩新書。」
 

  國資圖3樓也特別打造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4大資料中心,展出各個國家主題書籍,更是另一位讀者呂秀娟的最愛,「我平常很少出國,但透過閱讀,好像也可以環遊世界!」
 

讀者:多元館藏創造日常陪伴

呂秀娟(左)

平日為家庭主婦,在臺中市東區成功國民小學綠光班擔任志工,協助教導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們識字


張漁(右)

在樂齡大學擔任藝術課程講師,教授音樂、纏繞畫,擁有30年「故事媽媽」資歷的志工。






書香城市 閱讀零距離

  不只是豐富館藏,國資圖舉辦的多元活動,也讓呂秀娟印象深刻。呂秀娟記得,她曾參加過臺灣閱讀節結合露營的活動,當時與三五好友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一邊品嘗自己帶來的美食,一邊聽臺上的好文分享,「那個感覺真的很棒!讀書不一定要很制式,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閱讀。」


  國資圖的數位服務以手機借閱最讓兩位有感。呂秀娟說,「以前沒有手機服務,回家要再開電腦查詢,現在用手機就知道國資圖的藏書狀況。」常使用電子書服務平臺的張漁表示,「假設今天沒有帶書出門,也可以臨時在手機上借書閱讀,非常方便。」


  兩位都是使用國資圖超過10年的資深讀者,國資圖早已深入她們的生活,成為日常最好的陪伴。張漁笑說:「當我今天不知道要去哪裡,就會到圖書館, 它已經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圖書館與讀者交織出的動人畫面,就是城市中最美麗的閱讀風景。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改造組織DNA致勝

晚上亮燈後,高雄總館更顯絢麗。

  四方通透的玻璃帷幕拔地而起,宛如閃閃發光的巨大寶盒,來到高雄亞洲新灣區,目光很難不被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吸引。


  2014年啟用的高雄總館,於2017年改制為行政法人化的公共圖書館,突破傳統圖書館的組織型態。在用人上,跳脫原先高普考框架,對外招募合適的專業人才;在財務上,不再完全依賴政府公務預算,轉為擁有自籌財源的身分,鼓勵企業及民間投入城市閱讀。組織DNA的全面改造,讓高雄總館從全國22個縣市圖書總館級別中脫穎而出。
 

  「為了讓圖書館跟上變動快速的時代,行政法人化是必須要走的方向。」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代理館長林奕成說,「重塑組織DNA,讓跨界跨域的專業人員進駐,把新的圖書模式帶進閱覽服務裡。」


扶植繪本出版 AR遊戲結合圖像更吸睛

高雄總館3樓大廳不定時舉辦相關活動展覽。

  像是培育在地繪本人才的「好繪芽人才扶植計畫」,除了舉辦徵獎活動,也邀請知名老師開課,輔導獲獎者將作品出版,2020年就順利出版3本繪本。林奕成說明,「我們讓圖書館的功能從典藏跨到培力,甚至是出版。有作者回饋因為有這項計畫,他們第一次能將作品變成出版品。」






 

林奕成館長

林奕成館長

在地高雄人,曾任高雄市立圖書館副館長,2020年接任代理館長至今。轄下有1座總館及59座分館,積極引入跨域專業人才,找出公共圖書館的創新經營模式。







 

高雄總館與唱歌集合辦「藝術下鄉」,到偏鄉小學演出《魔神候補生》。

  高雄總館地下1樓的國際繪本中心,更是南臺灣最大的國際繪本寶庫,館藏16萬冊繪本,有一半來自世界43個國家,許多外國親子經常前來使用。繪本中心還有一個新奇的AR體驗,能讓小朋友在著色圖卡上作畫,再掃描投射至大螢幕, 2D平面圖案瞬間變成3D立體,創作角色還能一起參與繪本的故事情節。


  目前高雄總館已合作開發4款AR互動體驗遊戲,林奕成分享,「父母都說太厲害了,平常說教小孩不一定會聽,但玩個遊戲就可以了解故事寓意。」
 

打破圖書館圍牆 把文化資源送到偏鄉

利用AR功能,讓小朋友和自己創造的角色合照。

  高雄總館致力營造無圍牆的圖書館,縮短偏鄉與閱讀的距離。比如行動書車定期巡迴偏鄉學校,並與唱歌集音樂劇場合作,推動「藝術下鄉」,在疫情前幾乎每月舉辦一場。林奕成曾親身觀賞,「現場真的是熱鬧到把屋頂給炸翻了!這些體驗對偏鄉學生來說是非常深刻的。」


  打破空間限制的還有「大高雄通閱」機制,將總館及59座分館串聯,各館書籍可跨館流通借閱。林奕成強調,相比其他縣市圖書館透過物流公司運送書本,「我們是全國少數有自己營運管理通閱車隊的圖書館。」疫情期間即使物流塞車,總館仍能維持通閱的品質跟效率,60個館舍的流通時間平均只要2.5天,是市民最滿意的服務之一。身為在地高雄人的林奕成說,「總館開館後,高雄市圖書館的借閱量年年增高,確實帶起閱讀風氣,打破高雄是文化沙漠的最好證明。」


  高雄總館的亮眼成績,來自推動行政法人化後的革新,儘管陣痛期很難熬,這仍是服務升級的必經之路。「這4年來大家都扛著很大的壓力,這個獎項得來不易,也是對我們的最大肯定。未來我們不會停留在原地,會持續思考如何更加精進。
 

館員:送給高雄市民的文化之禮

國際繪本中心收藏約16萬冊國內外繪本。

  高雄總館在2014年開館時,特地將大樓繫上紅色緞帶,彷彿一個巨大禮物,等著高雄市民前來拆閱。「對我來說,總館一直都是如同禮物般的存在。」研發部代理組長員龔昕穎說。
 

  這份禮物不僅是單方面的贈與,更是與高雄市民攜手打造的驚喜。早在建造階段,總館為了在開館時達到50萬館藏,並以百萬館藏為目標,特地在2013年發起「高雄市新圖書總館百萬藏書計畫」,邀請市民與企業一起參與募款活動。「以前大家都覺得高雄是文化沙漠,沒想到很多企業跟民間團體都很積極響應、參與計畫,那年就順利募得足夠的款項。」龔昕穎表示,目前總館館藏已接近百萬,每本書都是由市民共同出錢,一點一滴累積而成,蘊含對這座城市的閱讀祝福與期待,在圖書館界蔚為美談。
 

利用AR功能,讓小朋友和自己創造的角色合照。

龔昕穎

具有公共行政知識背景,曾在國立臺南大學執行閱讀計畫。2020年進入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服務,擔任研發部代理組長。










跳脫傳統框架 讓閱讀更貼近生活

  開館後,這份禮物的心意仍不斷延續。像2018年開始發放的「雄愛讀冊」,由總館經專家指導,並與在地童書出版社攜手規劃具有高雄在地元素的啟蒙書籍,且和產檢醫療院所合作,在準媽媽產檢時就能獲得一套書冊,每年發放率約占當年新生兒數量的7 成。龔昕穎笑說:「這是總館想要送給高雄市新生兒的第一份閱讀禮物!」


  後來,總館陸續推出「好繪芽人才扶植計畫」、AR繪本互動遊戲、藝術下鄉,甚至是自營品牌「生活索書號」,全都延伸禮物的概念,透過培力、科技、藝術、選物、工作坊等形式,跳脫紙本閱讀的限制與想像。「禮物的概念就是充滿驚喜,希望帶給市民豐富的感受,」龔昕穎說:「總館持續在閱讀服務上力求進步再進步,真正回應市民的需求,體現在閱讀服務上!」

 

廖紹君

廖紹君

  曾在百貨業工作近十年,擔任顧客服務的主管。平日愛看書,對圖書事業一直有所憧憬,目前剛成為高雄總館的一員。










讀者:為高雄文化再加分
  在總館開幕前,廖紹君就經常造訪家附近的分館。她認為,總館之所以對高雄市民來說是個「禮物」,正是因為有很多以前在分館不曾經歷的「體驗」,不只是館藏多元豐富,有個人專屬多媒體視聽專區,還有全年齡適用的國際繪本中心,任何文化體驗,這裡通通有!
 

豐富館藏 培養閱讀樂趣

  廖紹君特別鍾情3樓的主題書區和熱門圖書推薦,像是坊間書店打造的暢銷書專區,將類似主題或近期話題書籍完整蒐集,一進圖書館就像是在逛書店,總能不經意卻頻繁地跟更多好書相遇。「每個人閱讀都有自己的偏好,但這樣的陳列讓我注意到很多以前沒有興趣、經由推薦發現我也會喜歡的書籍。」廖紹君說。

高市圖總館自創品牌賣店「生活索書號」,讓生活與閱讀的連結更加緊密。 「城市講堂」邀請鄧惠文分享新書的活動照片。

 

  而總館每年舉辦超過400場的閱讀講座和推廣活動,更是她另一個生活養分。「以過去高雄的資源要請到鄧惠文、譚敦慈這類知名人物很不容易,大家還是比較會聚焦在臺北,總館為高雄引入更多文化資源。」廖紹君強調,有些講座甚至能在線上觀看,這對市民來說真的是很好的服務。
 

  幼教背景出身的她指出,總館針對小朋友設計的說故事活動經常結合手作體驗,「以前常覺得教小朋友閱讀有點難,因為單純講一個故事,小朋友的注意力有限,可是透過實作,不僅能增加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也能更深層地認識事物。」總館身為推動城市閱讀的火車頭,不管大人、小孩,都能在這裡找到一方閱讀天地。

 

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 創下北市借閱冠軍紀錄

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外觀。

  在臺北內湖,有棟純白色的音樂寶庫,裡頭蒐羅中外音樂書籍和2萬片CD、DVD,這裡就是臺北市首座以「音樂」為館藏特色的公共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開館27年來,現已是北市圖所有分館中借閱量最大的圖書館。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北市圖最忙碌的分館!」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主任方貝嘉說。每年西湖分館總借閱量超過42萬冊,館員每天要處理1,200冊書,平均每年借閱人次超過12萬人次,服務能量居北市圖所有分館之冠。
 

方貝嘉主任

方貝嘉主任
  曾在新北市立圖書館鶯歌分館服務6年,2016年進入西湖分館擔任館員,2021年升任主任。任內推動許多音樂活動如音樂桌遊、說故事、鼓勵青少年使用自助借書機等,希望提升民眾的使用率。







 

有趣主題引共鳴 愛樂講座累積響亮口碑

館內有多種音樂相關的設備。

  在龐大的流通業務下,西湖分館仍積極舉辦動態活動吸引讀者目光,例如開辦16年的「愛樂講座」,正是館內的招牌活動。講座邀請音樂相關的講師或樂手如樂評人、雜誌主筆、唱片公司音樂總監、演奏家等,分享音樂故事或現場演奏,每年約辦理10場講座,場場都吸引百人參與。
 

  「承辦的館員很厲害!能找到不同領域的講師和各種有趣主題,並把音樂和生活結合,引起更多人的興趣。」方貝嘉分享,像是2021年聖誕節邀請藏酒論壇的專欄主筆,講述音樂家從美食引發的創作靈感,也介紹歌劇裡的飲酒歌,用音樂讓讀者的心靈彷彿享用一頓聖誕大餐。而講座現場會搭配相關館藏,鼓勵民眾借閱,「櫃臺都會說,今天有講座又會特別忙了!」方貝嘉笑道。
 

  除了招牌的愛樂講座,西湖分館曾舉辦音樂桌遊,透過輕鬆遊戲讓讀者認識音樂知識;每週六下午常態性的說故事活動,有時會分享音樂相關繪本;每年,也會與鄰近社區大學熟齡者組成的「忘年樂團」合辦演出。
 

空間改造 環境再升級

西湖分館取得臺灣作曲家馬水龍的授權手稿,將樂譜化為窗簾。

  開館多年,西湖分館不斷與時俱進,尤其在2019年空間改造後,館內環境變得更加舒適,也更凸顯音樂意象。除了吸睛的1樓兒童區投影互動大書「超級作曲家」,小朋友可自由點閱螢幕上的樂器,創造獨一無二的曲子,還有音樂造型的桌椅、書架,甚至獲得臺灣知名作曲家馬水龍的授權手稿,將樂譜幻化為窗簾。「因為家具太有特色,還有讀者問我們在哪裡買。但這是館內訂做,外面買不到,只好請他們多多來圖書館。」方貝嘉笑說。
 

  方貝嘉觀察,雖然受到數位閱讀影響,紙本借閱率普遍下滑,但藝文活動的參與率還是很高,藉由舉辦多元活動,西湖分館的借閱率不降反升,「希望以後大家一講到音樂,就想到西湖分館,這裡有很多寶藏等大家來挖掘!
 

張貝如

張貝如

圖書館員資歷共7年,曾待過城中分館,目前在西湖分館負責舉辦各式閱讀推廣活動。








 

館員:打造招牌愛樂講座

  在西湖分館服務6年多的張貝如,一開始負責圖書擬購,現在則做推廣服務,招牌的愛樂講座正是她經手的業務之一。對她來說,這兩者息息相關,「每年館內都會購入很多音樂書籍,希望成為內湖地區的音樂知識寶庫,也舉辦閱讀推廣活動,吸引民眾常來使用資源。」


西湖分館設有許多音樂家具與藏書。  張貝如表示,分館經常傾聽讀者聲音,依據讀者回饋邀請老師,尤其演奏或表演類型的講座,是最受歡迎的人氣內容。耕耘多年,愛樂講座已闖出名號,常有讀者結伴同行,厝邊拉隔壁相約一起參加。


  但她坦言,由於西湖分館借閱量特別大,櫃臺業務繁忙,「學習利用時間處理自己的業務,是最大的挑戰。」幸好北市圖導入許多管理和流程標準化的制度,加上引入自動化設備,館員可以用最高效率處理大量的借還書作業,服務讀者之餘也能發想推廣活動,負擔著實減輕不少。


  在圖書館工作看似服務市區民眾,但身在其中的她也收穫甚豐。「辦理愛樂講座、聽講師分享,才知道原來音樂有這麼多面向,連帶培養自己對音樂的興趣。」張貝如分享,她經常借書給孩子看,「每次到家,小朋友都會問,『媽媽今天有沒有借新書?』孩子在成長過程也愛上看書,有這樣的轉變讓我滿欣慰。」圖書館的魅力如同漣漪向外擴散,讓身邊的人都沉浸於閱讀的世界。
 

陳麗玉

陳麗玉

平日負責照料兩個孫子之餘,也不斷充實自我,圖書館與社區大學是最常去的地方。








 

讀者:圖書館是我第二個家

  今年65歲的陳麗玉,是西湖分館的超資深讀者。圖書館距離她家只需步行20分鐘,她大約每隔兩、三天就會來借書,這個習慣至今已維持26年。「每次都當作散步運動!」她笑答。


  閱讀會隨著心境有所轉變,在每個人生階段,陳麗玉看的書也不同。原本喜歡看故事短文,在10年前先生生病離世後,心靈類書籍便成為她度過低潮的出口,「老公突然離開,對我打擊很大,一度走不出來。當時我有空就來這裡待著,圖書館像是我第二個家,是我的精神寄託。」幾年前,她升格當阿嬤,現在她都借兒童書和繪本,「因為孫子要聽故事,每天要有足夠素材應付孫子的需求。」陳麗玉笑說。


  在空間改造後,她對西湖分館的整體印象更加加分。「除了特色音樂家具給人煥然一新的感受,動線也針對熟齡讀者常翻閱的報紙、雜誌做改善,非常體貼熟齡讀者的需求。」陳麗玉開朗地說:「我真的很感謝有這個地方讓我來,我常常跟家人說,『阿嬤別的地方不會去,只會去圖書館!』」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