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籌備12年臺史博歡喜開館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光電雲牆」象徵雲天壯闊的景象,更支援館內電力環保措施。  位於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歷經12 年的籌劃,於10 月29 日正式對外開放,臺史博的誕生,不但要說他們從籌劃到落成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建構真正屬於臺灣人民的故事。
 


  臺灣的故事最適合從臺南開始談,而「臺江內海」就是最好的故事起點。在17世紀以前,臺江內海一帶就已吸引東、西方人陸續前來貿易,直到清領時期才因河流沖積、改道等環境變遷而逐漸淤塞成陸地。現在,臺灣歷史博物館選擇在這塊土地上立基,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舞臺上承續發展臺灣歷史的使命,讓民眾從滄海桑田的時空變遷感受歷史的生命力。

  「興建一座屬於全體臺灣人的博物館」這個概念萌發於1992年,1999年10月行政院文建會正式設立臺史博籌備處,2007年正式成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是21世紀新成立的國家級博物館。歷經10幾年籌劃與興建,臺史博在2011年以嶄新的面目敞開大門迎賓。
 

  文建會表示,經過12年的籌建,臺史博終於正式與國人見面,館內展示臺灣的庶民文化,讓民眾了解臺灣這塊土地生命進程,這是屬於臺灣人的博物館。臺史博館長呂理政表示,開館後是另一個嶄新的開始,同仁要背負更多責任與使命,讓臺史博成為臺灣堅固的文化磐石。
 

結合臺灣意象 徜徉生態之美

漫步臺史博園區,可以感受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臺史博園區廣達20公頃,是座人文與自然相遇的「臺灣歷史公園」,園區中有10公頃為綠地、滯洪池,以低干擾、低維護的方式保育生態,涵養多樣物種。園區內常見到紅冠水雞、小鷿鵜、大白鷺、小白鷺、小水鴨、水雉、小環頸、高蹺等鳥類蹤跡,儼如生態新樂園。
 

  入館前庭以「渡海」、「鯤身」、「雲牆」、「融合」等4個臺灣意象象徵先民渡海來臺的景象。建築則擷取了漢人合院紅磚建築、原住民干欄式建築與石板屋等建築語彙,展現族群融合風貌。空間的設計上也與自然相呼應,展現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共生的關係。
 

  自然空間的設計也呼應環保概念,「光電雲牆」由1,350片太陽能光電板及405片鋼印玻璃組成,除了代表著雲天壯闊的景象,更支援館內12%的電力,相當符合綠色節能概念。
 

多層次了解臺灣的故事

  臺史博的展示教育大樓,一樓設有兒童廳及可容納百人的圓形劇場,二樓為介紹臺灣歷史的常設展空間,四樓則為特展空間。每個展覽以啟發、互動、趣味的展示手法及深入淺出的內涵營造出多層次的視覺饗宴,也讓不同的觀眾,都能在博物館得到「發現、驚奇、感動、希望」的博物館經驗。
 

臺史博館長呂理政(右二)、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中)、旅行達人褚士瑩(左二),歡喜迎接臺史博開館。(潘云薇攝)    一樓兒童廳,占地458坪,以4至9歲小朋友為主要服務對象,其中分成「時光隧道」、「自然臺灣」、「農村采風」、「遊戲童年」等4大區,希望透過體驗式的互動學習模式,加深兒童的學習經驗。
 

  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約1,324坪,講述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先來後到的多個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故事。展覽運用各樣生動的展示手法,以多元詮釋的歷史觀帶領民眾穿越更迭的統治政權,表現臺灣的文化與生活。
 

  目前館藏共有6萬多件文物,一方面透過典藏研究,保存臺灣文化史蹟資料,另一方面設置多元文化資源中心,讓民眾深度認識臺灣這塊土地。
 

慶祝開館活動陸續開跑

  從10月29日開館典禮後,相關系列活動正式開跑,在週末假期陸續推出「榮耀臺灣‧歡喜100慶開館」、「演奏臺灣100年」、「臺灣歌謠傳唱100年」及「展演臺灣100年」等主題,透過多元的展演型態, 不只呈現歷史,更展現臺灣庶民文化各種面貌。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