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飛往金門 閱讀文化島嶼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以傳統閩式建築群組成的珠山聚落。

秋風吹拂,隨著飄散的書香氣息來到金門金城鎮旅行,這裡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因閱讀有了嶄新的面貌。


  橫跨227 公里的臺灣海峽,飛機落地,尋著金門航空站「閱讀區圖書專櫃」飄來的書籍氣味前往位於金城鎮的金門縣文化局,會發現一座以「金門」兩字為造型的開放書櫃。


以「金門」兩字為造型的「讀書角」。  這是為推動金門閱讀島所設立的「讀書角」,目前於5 個鄉鎮共設置10 幾處據點,以轉角遇見書,處處有書香的理念,擴散好書分享與交流精神,讓愛書人可以挑本書帶走,也能留下一本書,無需借閱程序、無時間限制、不需歸還原處,閱畢後可放置於任一據點,讓更多人能享受閱讀,散播書香。


  若想現場閱讀,也能將「讀書角」座椅拉出,暫歇駐留,以書沉澱心靈,並供有手機充電功能,在設計上具創意巧思,同時可滿足使用的便利需求。
 

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 推動閱讀島計畫

改造後的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親子館。

  接著,走往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親子館。改造後的閱讀空間,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分齡分流,一樓以0 至10 歲以下嬰幼兒、兒童為主,二樓則適合10 歲以上學童使用,並設有青少年閱讀區。家長帶孩子來金城鎮旅遊,可參加每週六、日上午10 點至11 點,定期舉辦的「兒童美語時間」及「週末故事屋」活動,讓孩子在活潑生動的故事中,培養閱讀興趣,並增進親子間的互動。


  若想深入閱讀金門歷史,成人館藏有圖書資訊科科長何桂泉推薦,獲金鼎獎肯定的《金門村史》套書,這一系列由金門縣文化局向民眾徵件的在地史,不論是林金榮的〈金城鎮民的歲月容顏—后浦往事〉、黃克全〈汶水揚波后水頭〉……皆書寫出常寫史最貼近鄉土人心、真實而有情的島嶼歷史。

  

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舉辦「走讀植物染」活動。(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提供)
  何桂泉說,「閱讀推廣不能等。」為多元營造人人愛閱讀的書香島嶼,「金門閱讀島推廣計畫」透過軟硬體兼備的執行目標,不斷滾動、檢討、改進,全面提升整體閱讀力。


  不同於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推廣,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將閱讀與活動緊密結合,打破館舍局限,將活動拉出館外,規劃具深度的優質閱讀活動。像是為期兩天的「走讀植物染」活動,並非一般所認知的DIY 手作體驗,除了透過借書參與的方式,帶動閱讀風氣,更從認識金門的植物、採集植物、拓染植物、植物染工序……到煮染、萃液、縫紮夾綁拓技法、應用設計等課程內容,讓參與者從思考、討論到親手實作,深刻學習對自然生態的人文關懷與染織文化。


  若想深度認識金門的環境與在地人文,可報名參加走春、戀夏、賞秋、藏冬四季閱讀文化巡禮活動,深刻感受這塊土地的豐厚內涵,讓這趟旅行更具意義。

得月樓是警戒、防禦盜匪的槍樓。

 

入住聚落建築 讀取這片土地的歷史

珠山聚落傳統閩式建築民宿。

  具有1,600 多年歷史的金門,是閩南沿海的一座小島;清末因在地居民大量遷移到南洋工作,成了閩南僑鄉之一;在軍事管制時期,更歷經了近50 年的戰地生活。特殊的過往背景,為這片土地寫下豐富的歷史敘事,就猶如一座活的圖書館,待旅人一一翻閱。
 

  每一座建築都是一個歷史的進程,傳統古厝記錄了閩南先民的開拓史,洋樓則道出廈門開港後居民下南洋打拚的刻痕。
 

  金城鎮的珠山聚落主要以傳統閩式建築群組成,是薛氏祖先於元朝至正年間,從大陸遷移來金門避難時所發現的寶地,擁有「七星流穴,四水歸塘」的富貴之勢,建築特色為燕尾、馬背、紅磚……以及象徵多子多孫的人字形石牆,彼此戶戶相望,面朝中央大潭而居,形成聚水生財的好風水。這裡曾是金門消費能力最強,教育水準最高的村落,因而有「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山仔兜為珠山舊稱)富」的語諺。
 

翟山坑道為登陸小艇搶灘運補之用。

  另一句「有水頭富,無水頭厝」,則是形容清末民初不少水頭聚落子弟到南洋打拚,事業有成在家鄉建蓋屋宇,造就當時南洋盛行的巴洛克式洋樓與氣派閩式建築並存的富麗榮景。其中,著名地標「得月樓」便是旅印尼的富商黃輝煌所建,樓高逾11 公尺,屋頂女兒牆築有垛口,是用來警戒、防禦盜匪的槍樓;從地下坑道可通往鄰棟的二層三凹式洋樓,其作工精緻細膩,設有迴廊、列柱、山牆裝飾、泥塑彩磁……整體雍容典雅。
 

  現今珠山、水頭聚落有不少民宅以民宿的經營型態,賦予歷史建築新生命。旅人可親身體驗居住在傳統閩式建築或巴洛克式洋樓內,感受時代流動的痕跡。
 

戰地坑道 變身為天然音箱

巴洛克式洋樓裝飾雍容典雅。

  在金門的歷史變遷中,曾歷經戰火洗禮的戰地秘境,同樣是值得造訪的地方。位在金城鎮的翟山坑道,全長約357 公尺,為A 字型戰備水道,戰時作為登陸小艇搶灘運補之用,並設有停靠碼頭,可容納42 艘小艇停舶。由於坑道內主要為花崗片麻岩結構,部分路段具潛在危險性,參觀時必須確實配戴安全帽,以維護自身安全。
 

  走入坑道,可看見牆上塞炸藥的小孔洞,因岩壁質地堅硬,當時採人工開鑿輔以炸藥,耗時3 年才完成翟山坑道,這裡記錄了國軍一鑿一斧的辛酸血淚。雖然現在已開放成為觀光景點,水道入口也以混凝土牆檔阻,以控制水位高度,避免漲潮時淹沒水道,無法進入參觀;但海浪澎湃,當海水撞擊牆面打上來的巨大浪聲,仍讓人感到震撼無比。
 

  如今,退去煙硝味的翟山坑道,每年秋季都會舉辦「金門坑道音樂節」,2018 年正好為10週年,特別邀請臺灣國寶級戲曲藝術家,也是兩岸譽為「豫劇皇后」的王海玲,帶來由西方弦樂四重奏伴奏經典豫劇的創新演出,展現她深厚細膩的唱功。神笛公主吳佳蓁也藉由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以竹笛吹奏出奔放的國樂曲;臺灣第一女高音林惠珍,則以黃自的〈思鄉〉刻畫出戰時士軍思鄉的情懷;還有具馬來西亞華僑身分的樂壇新秀男高音丘越仁,也娓娓唱出早年金門出外人的心情,重啟金門與南洋間的深刻連結。
 

  「金門坑道音樂節」讓因戰爭而建的坑道有了新角色,花崗石岩壁化身為天然音箱,演奏、演唱出更純淨的聲音,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音樂聆賞饗宴。
 

高粱酒冰淇淋蛋捲入口散發淡雅酒香。  廣東粥是金門人的早餐。
 

閩式鹹燒餅與廣東粥配油條是金門特色吃食。  蚵仔麵線裝有滿滿的石蚵。


傳統與創新 皆是金門道地美味

  跳動的樂符,隨著花岡片麻岩層層透濾的純淨水質,釀造出金門高粱酒餘韻迷人的甘甜香氣。金城模範街的老店,將高粱融入創意,製作出高粱酒冰淇淋蛋捲,入口淡雅酒香在嘴中散開來,與蛋捲的餅香很是合拍。
 

  除了象徵金門的高粱味,沿著模範街四周散步,還可吃到許多道地的特色小吃。點一碗熬成稠狀粥糜,混合手捏丸子、豬肝、蛋花等配料烹煮的廣東粥,取一根油條沾著吃,就是金門人道地的早餐吃法;以豬油製作層層酥皮,內裡包裹豬腿肉、青蔥,撒上白芝麻,讓人口齒留香的閩式鹹燒餅,可作為嘴饞時的點心;飢腸轆轆時,來碗布滿石蚵的蚵仔麵線,雖然以石條養殖的石蚵體型比海蚵小,但肉質Q彈緊實、鮮甜無腥味,一碗下肚,飽足感十足。
 

  這些美味承襲了閩南小吃特色與戰爭時期所形成的獨特飲食文化,也有融入新創意的吃法,不論是哪款吃食,皆是參與當地生活不容錯過的特色美味。
 

======================

若對於本篇介紹內容有興趣,歡迎各位讀者親自到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只要出示於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的Facebook打卡畫面,並且至書香遠傳粉絲專頁按讚,前10名讀者即可至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領取精美好禮1份。

======================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