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的鐘響了,孩子們的嬉鬧聲,頓時裝滿了原本靜謐的校園,不少孩子捧著書直衝位於二樓「小漂鳥圖書館」。這是位於苗栗縣後龍國小的場景,一幅純真而又希望的畫面。

經過一年多整修,甫於民國102年3月26日舉行落成儀式的圖書館,現在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新空間。這間「小漂鳥圖書館」,見證後龍國小數年來,喜悅閱讀的過程。
後龍國小推動校園閱讀已經數年時光。雖然在民國98年才正式決定以「閱讀」作為全校推動目標,但更早些,即民國97年,時任設備組長的廖滿英,就曾參加過教育部「試辦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簡稱為圖書教師)計畫,這是臺灣首度有的國中小圖書教師制度。在經過許多研習課程後,她先以個人力量推動閱讀教學,「總覺得要做出點什麼」廖滿英說,但這觀念當時尚屬試行,與她同期受訓的首批圖書教師,都感覺茫然,到底我們可以做什麼?怎麼做才好?後龍國小張國恩校長說:「當時,廖老師甚至曾沮喪到落淚。」求好心切的她,曾經失落。
改變策略,由下而上提方案
流淚與沮喪之後,單打獨鬥的先行者,不再孤單了。民國98年張國恩校長到任後,面對該以何主題作為學校重點發展方向,環保?體育?閱讀?經老師們討論票選後,後龍國小決定以「閱讀」為重心。此際,廖滿英調整「閱讀小組」運作方式,由原本一人推動,改成招兵買馬、號召有興趣的老師組成閱讀社群共同討論。這個改變,讓原本由上而下的方式,成為由下而上之執行方式,即閱讀小組規劃方案完成後,和行政部門討論執行問題,是否對教師造成負擔、如何調整?行政部門作為閱讀小組的後盾,盡量支持。在民國101年時,廖滿英老師更獲得教育部「閱讀推手」獎鼓勵。
「I care,I can,I change」,是後龍國小在推動閱讀教育時的信念,簡單三個字,傳達出「用心就能改變的態度」。團隊的力量,慢慢地展現了。
晨讀十分鐘,養成習慣就可以

如何開始?只要每天維持「晨讀10分鐘」,作法雖然基本,效果卻相當好。校長張國恩說,早上7點30到7點40分,是晨讀時間,初始雖有老師挪做他用,但在確認閱讀為全校發展主題後,「晨讀10分鐘」略加改變推動方式。前置作業由閱讀小組先為各班級準備教材,並將讀物分級,以減輕班級教師準備教材的壓力,這短短10分鐘,也不管學生讀了什麼,但求安安靜靜地讀就好,廖滿英說,習慣慢慢養成最重要。這個嘗試,讓後龍國小入選《天下雜誌》「100大晨讀種子學校」。
閱讀並不是蓄意打造的口號而已,而是要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後龍國小不評比閱讀量,每年到底讀了多少「本」書,也不要學生寫讀書報告,這些都不是最終極的目標。從晨讀開始,後龍國小一點一滴地進行,要能長久持續,要能在生活裡養成習慣,才是核心價值。
設立平台,老師更投入
如何找到更好的方式不增加教師的教學負擔?後龍國小的閱讀小組先擬定方向,將教學規畫、教案、投影片、學習單等資料,把這些基本的資訊放在網路上,讓大家自由下載,老師、家長或有興趣的外界人士可互動討論,這樣的改變讓老師更投入。這個平台的設置,帶來很大便利,更減少了原本所遇的阻力。
張國恩指出,爭取到苗栗縣閱讀輔導團設置在後龍國小,也是一大助力。輔導團不一定都是後龍國小的教師,但能夠匯集多校對閱讀推動有專業、興趣的教師,得以導入更多資源與創意,況且眾多課程開發與設計完成後,往往可以在後龍國小先試行,對孩子們而言,有更多可以與別人不一的體驗機會。
而為了突破現實的限制,後龍國小亦尋求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協助,獲得支持,為學校三年級以上的同學和老師們,申請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借閱證,透過所建置的共用資源,讓孩子有更多獲得閱讀資源的機會。
配合活動,鼓勵閱讀

如何讓孩子更願意參與?後龍國小推出一系列活潑的獎勵制度鼓舞學生。例如設計「榮譽卷」獎勵制度,採取點數集點,閱讀不同的書籍可獲不同的認證鼓勵。比如「圖書館通行卡」,集到100點後,可以換得午休時間到小漂鳥圖書館3次機會,讓小朋友積極表現爭取。
孩子返家總會吱吱喳喳地和爸媽討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部分需家長參與認證,因而帶動家長也參與,一張小小的認證卡,長期鼓勵孩子,讓閱讀從孩子到家長到學校,產生一體多面的良好結合。
學校每學期也都舉辦集點摸彩活動,這是小朋友最期待的事情,家長會明白學校在閱讀深耕、藝文推廣等各方面的用心,得讓日後的摸彩活動愈辦愈大,加碼演出,這是正面的進步。家長會的支持,代表家長更了解學校的發展重心與推動用心。
後龍位於苗栗海線區域,是個農業小鎮,可提供給孩子的資源並不多,除了鎮立圖書館外,也無書店,後龍國小的小漂鳥圖書館,是學童們的倚靠,圖書館在上課時間,每天8小時都可以隨時進出借書,讓小朋友隨手有書讀,處處有書看。
偏鄉的資源不足,沒關係,努力想辦法。後龍國小先爭取廣達文教基金會《游於藝》「擁抱梵谷‧探索生命的調色盤」巡迴展,把美術館請回學校裡。展覽抵達前,先帶領閱讀梵谷的故事,同時為40張展出作品,訓練40位解說員,讓孩子為本校學生介紹畫作,結合閱讀與藝文。
閱讀大使,身負重任

此外,規劃作家有約講座,邀請朱天心、徐仁修、幸佳慧、劉克襄等作家,讓師生與家長一起聆聽。廖滿英說,雖然剛開始家長們對如何和作家互動都還有點生澀,但日久就能熟悉,這更是提升生活品質、開拓視野的方法之一。
或者,孩子們也藉由擔任閱讀大使,自己找同學組隊到各班去介紹喜歡的書,增加自信也分享閱讀喜好。而高年級學生,帶著繪本到低年級班級,為弟妹說故事,如何說得好聽活潑又生動,就成了大哥哥大姊姊的功課了。每班級也都有閱讀志工,負責還書、上架等事宜。
閱讀可不是乖乖地看書而已,後龍國小把書擴大成為多樣活動進入校園。張國恩校長說,有時候大樹下會有老師說故事,下課後鈴聲一搖,孩子們一聽就知道有故事聽,不需要動員命令,學生自由來去,在樹下講三國故事,輕鬆自在。另外,也和附近的亞洲劇團合作,讓文本變成戲劇演出,例如以世界知名讀本《小王子》,讓孩子從閱讀、朗讀到演出,從口條到肢體都開發練習。
放鬆閱讀,飛翔書海
軟體面的閱讀教育逐漸進行,但能有個良好的閱讀空間嗎?張國恩校長民國98年初到任時,後龍國小的圖書館,因校舍調度,曾被當作一般教室使用一段時間,又因屋頂漏水等原因,花費不少時間慢慢復原,但仍嫌簡陋。
秉持「我們一定要先做好,才能說服外界」的信念,後龍國小在民國100年獲得教育部「閱讀磐石學校」肯定及天下雜誌評選為「100大晨讀種子學校」,繼而努力爭取教育部「圖書館(室)環境空間改善計畫」專案,終於獲得支持。
一年多後,以森林為理念,採用低矮的書櫃創造開闊感,木頭地板可以隨意躺坐,蘊含環保概念的「小漂鳥圖書館」終於落成。「小漂鳥」三個字,取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漂鳥集》,漂鳥即候鳥,期盼孩子們能夠如同候鳥自在飛翔書海。
窗外的光照進圖書館裡,輕盈明亮的空間一整個清爽,一年級小朋友吱吱喳喳說著:「圖書館好漂亮,我已經來過好幾次了,好喜歡喔。」
漂鳥飛得再遙遠,世界遨遊,都還有個家讓其眷戀。這群在後龍國小成長,有個小漂鳥圖書館陪伴的小朋友,不管長大了飛向何方,童年時建立的閱讀習慣,期盼將陪他們一輩子,讓閱讀自此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