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攜手新住民 再創文化新記憶

文:蔡蜜綺 攝影╱莊震烽
來賓和表演者在展場與象徵福氣的巴龍大合影。

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的「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臺博館藏的相遇」特展,於國資圖1樓展廳展出,展覽以來臺移民工視角訴說母國故事,展期至明年3月17日,期待觀眾看見、理解、包容並擴大視野。

 

  文化記憶是跨代/跨社群「同創故事」的契機,百年來,新住民朋友勇敢跨越國界,為臺灣注入多元文化。每位新住民都蘊含深刻的生命故事,如同微型圖書館。根植歷史百年,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以閱讀開啟對話,盼與臺灣新住民攜手,再創下一個百年記憶。


未來百年的另一個起點

祈福儀式由印尼藝術家馬爹禱念儀式後灑聖水。

  「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臺博館藏的相遇」特展開幕當天,印尼與泰國以傳統舞蹈為現場帶來熱鬧氛圍,來自東南亞各國的駐臺代表與新住民熱情匯聚,共同見證這場多元交流的盛會,拉近了臺灣與東南亞之間的距離。


  國資圖館長馬湘萍表示,這場「百年對話」不僅是經典之選,更是深具意義的慶典,展現了公共圖書館結合在地與東南亞社群的強大力量,共同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在百年歷程中,以對話將我們連結在一起,見證著變遷與共融。


  國資圖建館百年的壓軸展覽,以共創與對話為核心,不僅展望未來百年,也是對未來多元國家文化記憶的美好探索,如同一場知識的饗宴。作為知識平台,國資圖回應當代社會文化多樣性,建構「地方知識」、實踐文化平權,也為國資圖的下一世紀點燃新文化火花。

 

透過物件與故事對話

象徵福氣的巴龍。

  匯聚國資圖東南亞語言藏書和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東南亞藏品,特展徵集了克力士匕首、泰國的食器、印尼的孔雀羽冠虎面獅、甘美朗樂器模型、菲律賓國服等當代展品。觀眾還可挖掘印尼皮影戲的獨特風采、探索《羅摩衍那》故事中神猴哈努曼與孫悟空的聯繫,或者一窺印尼人戴著面具、身穿獨特服飾演出Reog舞劇的背景故事。透過閱讀服飾、美食、音樂、生活和信仰,逐漸深入新住民社群,建構對東南亞多元文化的理解。


  特展以「閱讀和社群連結」拉近臺灣與新住民母國的距離,鼓勵新住民社群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共同編織屬於他們的故事。例如木雕藝術家馬爹(I Made Sukariawan)為此返鄉購置材料,首次在臺復刻一組「巴龍」與「蘭達」,展現他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巴龍」是印尼峇里島文化的瑰寶,也是當地傳統舞劇和神話傳說的主角,與「蘭達」分屬善惡兩端。

 

孔雀羽冠虎面獅於國資圖展出中。

  移動與相遇並非單方面,早在1911年至1912年間,臺博館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便展開植物調查之旅,他訪遍13座博物館,不僅完成公務報告,更以個人旅行見聞撰寫《椰子的葉蔭》,其中植物調查為全書主要內容。


  國資圖珍稀館藏《蘭譜》,即是作者川澄理三郎在1920年至1927年間於爪哇茂物植物園的蘭花寫生。《蘭譜》收錄93幅工筆畫作,書頁可看到「臺中州立圖書館藏」鈐印,封面和蝴蝶頁並蓋有「川澄」和「芳蘭」印章。值此國資圖建館百年之際,特別復刻展示,作為跨越區域和文化相遇的生動見證。


復刻珍稀的館藏蘭譜。  遷徙與融合,造就了人類文明的多元與璀璨,跨越百年的對話,深藏許多讓人驚喜的牽絆,值得細細品味與發掘。

 

國資圖建館百年聯合特展「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臺博館藏的相遇」

展覽期間︰即日起至2024年3月17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1樓 藝文展廳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