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活動真的只能以男性為主力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合作,展開為期月餘的「臺灣民俗性別敘事影像展」,透過名家攝影作品展現近年在民俗活動現場中的女力。

過去,女人的名字不會列在祖譜上,領導階層幾乎清一色男性,傳統民俗活動中看不到女性主祭,女人總是默默執行繁瑣的後援工作,是個沒有聲音但勞苦的角色。近年,在社會變遷以及政府部門致力性別平等法規的制定及觀念的推廣下,社會風氣有了明顯的改變,例如文化部年年執行的性別平等推動計畫,以消除性別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轄下的文化資產局(以下簡稱文資局)將在11月5日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總館4樓、5樓閱覽區牆面展出長年記錄民俗現場的專家黃文博,以及攝影家趙守彥的攝影作品,以延續、轉變及期許為主題,呈現臺灣傳統民俗的性別觀,與近年社會變遷及性別觀念轉變的過程,現場還有心得牆展區與觀展者互動。
臺灣走在亞洲性別平等的進步前線
文資局副局長粘振裕表示,這次的館際合作,乃因文資局與國資圖相鄰,過去國資圖舉辦書展亦經常邀請展出文資局的出版品,雙方都認為館際之間多加連結,有助於突破同溫層,擴大民眾參與。
而在性別平等制度及社會氛圍方面,臺灣已走在全球進步的前端。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於2024年初發布的「2024年性別圖像」,首度納入2023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社會習俗性別指數(SIGI)評比,我國成績榮獲全球第6名,已經數年蟬聯亞洲第1名,像是在2016年選出史上第1位女性總統蔡英文,2019年成為亞洲第1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等。但民俗活動中的性別平等仍在緩步前進中,與社會進步的速度依舊有落差。
對此,粘振裕表示,傳統民俗活動對性別觀念的刻板印象確實較難撼動,這和傳統父權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以及男尊女卑的社會制度有關,男性在政治、社會、家庭中擁有絕對的權利與權力,女性只能隱藏在男性背後執行繁重的後援工作。但在政府長年推動性別友善,選舉有婦女保障名額等政策下,許多優秀女性表現不凡,社會氛圍已然改變。
重要民俗訪視 推廣性別平等觀念
粘振裕表示,政府的政策確實有領頭羊的功能,官員出面溝通較能被接受。以文資局近年持續辦理重要民俗訪視為例,透過訪視將性別平等觀念委婉地介紹給各個民俗活動及其決策單位,鼓勵推廣不同性別均有平等參與民俗活動及決策的機會,藉此達到一定的效果。
目前已經有女性加入寺廟或民俗活動的領導階層,例如北港朝天宮除有女性擔任董事,2023年新任董監事改選,更選出第1名女性監事;在傳統武陣中也開始出現女性的身影,此次展覽中,便有幾幅趙守彥拍攝女性參與陣頭的攝影作品,氣勢非凡。
透過訪視活動,粘振裕也發覺這些重要民俗的保存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歷史意義,例如雲林縣口湖牽水(讀音為ㄓㄨㄤˋ),1845年發生於雲林口湖、四湖鄉的豪雨水災奪走數千人性命,後人因此每年舉行盛大祭典,以道教「牽水」來拔度亡靈,同時提醒人們治水防洪的重要性。粘振裕再舉十二婆姐陣為例,早期都由男性反串扮演,與過去視女性有月經不潔之禁忌及性別刻板印象有關;現在觀念逐漸改變,月經神聖說變成主流,加上政府宣導兩性平等,因此愈來愈多的陣頭出現女性成員。粘振裕強調,只要女性願意打破傳統觀念的限制並自我突破,一切就能隨之改變。
主題講座與書展同時推出
這次在國資圖推出的「臺灣民俗性別敘事影像展」,搭配2場主題講座,分別於11月23日與11月30日連續2週的下午2點在國資圖總館第一會議室舉行,以對談方式辦理。「神力.女力.社會力主題書展」則集結民俗與性別平等的相關好書,透過閱讀展現民俗節慶與女性平權的交融。例如文資局出版品《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西港刈香》等,帶領讀者認識重要民俗的各項儀典流程、禁忌或祭典特色;國資圖館藏《女人的世界史》、《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等,探討古今社會的性別關係,讓讀者更深入了解性別議題的重要性。
粘振裕表示,希望「臺灣民俗性別敘事影像展」能藉由影像、閱讀及主題講座與社會大眾進行交流與對話,促進民眾對民俗文化資產的認識,並關注民俗信仰中的性別差異與禁忌,重新思考並破除歧視與偏見,讓民眾在認識文化資產之餘,還能創造性別平等觀念的加乘效益。
「神力.女力.社會力—臺灣民俗性別敘事影像展」
展覽日期:2024年11月5日(二)至12月15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4樓、5樓閱覽區牆面
「神力.女力.社會力主題書展」
展覽日期:2024年11月5日(二)至12月15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4樓閱覽區/展示期間不外借,歡迎預約。

「閱讀徵稿活動」
於2025年1月31日(五)前,參考主題書單,或現場借閱書籍,進行線上投稿心得,可獲得閱幣10點,還有機會抽中文資局限量好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