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沙灘、仙人掌」是多數人對澎湖的印象,殊不知在這座海島上,蘊藏豐富的人文歷史、庶民文化和民間信仰,不論從食、衣、住、行、育、樂,澎湖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
花了12年的時間,澎湖生活博物館終於和大家見面了!
「刺熱的太陽、鮮橘嫩黃的天人菊、傳統閩南式的古厝馬背、就地取材的咕咾石屋、仰賴維生的漁船,在滔滔大海中不畏艱辛,養成克服逆境的精神。」這就是澎湖最道地的生活。為了保存紀錄澎湖的生活歷程,以及豐富的歷史和文物,甫成立的澎湖生活博物館,將澎湖生活的點點滴滴,一一呈現在民眾眼前。
「守護島嶼、胸懷海洋、看見真正的澎湖」是澎湖生活博物館的願景,希望透過保存地方文化資產,闡揚澎湖生活智慧,凝聚在地居民的共識,並且透過特展的交流,開拓澎湖人文化視野,建立在地文化自信心。澎湖縣文化局局長曾慧香表示,「我們花了12年的時間準備,好像很漫長,假使與澎湖700年的歷史相比,12年並不算長。澎湖生活博物館就像新生的嬰兒一樣,需要各界和澎湖鄉親共同維護、推廣,才能夠逐漸茁壯。」面對澎湖文化的發展,曾慧香好似有許多話要說,暫且跟隨著她的腳步前進,重返澎湖昔日人文景像,深度認識澎湖生活的一景一物。
走進澎湖歷史時光長廊
跟隨著局長的腳步,穿越二樓的圓拱型時光長廊,曾慧香不厭其煩地介紹澎湖生活館的一景一物,如數家珍地訴說每件文物背後的歷史,彷彿穿越時空,走進了澎湖歷史。
時光長廊一邊模擬了清朝在澎湖卸貨的狀況,藉此呈現澎湖開拓史中的海洋性格,另一邊則展示澎湖出土的考古文物、荷蘭人在明末繪製的澎湖地圖、歷代海上船難和貿易圖片,以及將軍一號水下發掘文物和水下考古影片等,將不同時期的澎湖串連成一系列的歷史畫面。
漢人拓墾澎湖大約始於唐、宋時期(西元8、9世紀),大陸沿海居民因為捕魚採貝、豢養牛羊,甚至災荒戰禍等因素,陸續到澎湖安家落戶發展。明朝末年 (西元17世紀上半葉),福建發生大饑荒,泉州、漳州饑民橫渡黑水溝,移往澎湖,不少族譜都有記載這段九死一生的歷程,這批移民人潮最可觀,奠定今天澎湖聚落基礎。
褒歌傳唱討海人的艱辛
緊接而來, 耳邊傳來原汁原味的澎湖褒歌,正在吟唱澎湖人辛苦的打過程。歌曲正娓娓唱出,出外工作真辛苦,1個月所賺不過10多元,卻要離開妻兒到千里路遠的地方,傳達離鄉的無奈與辛酸。
褒歌,指的是透過傳唱的方式,抒發鄉民情感、思緒, 有喜悅、有哀愁、有惆悵、有感慨,屬於民間文學範圍內「韻文歌謠」的一部分。澎湖褒歌以閩南話傳唱,普遍以講述或唸唱的方式表達,通常在講述的時候以加重、延長或縮短吟唱詩句,而唸唱則以歌仔戲的調子演唱, 音節長短、音調高低, 隨傳唱者個人而異,聽者可以從音調的抑揚頓挫感受到真切的情感。
由於褒歌描述在外討生活的艱辛、拋妻棄子到臺灣討生活的無奈,以及當時社會「討海」風情等等,充分反映當時的庶民文化,讓人感受到澎湖濃厚的鄉土情懷,為澎湖極具特色的文化資產。
紀錄東山船「送杉傳奇」神蹟
在澎湖將近有200座寺廟,為什麼有這麼多寺廟呢?曾慧香表示,這是因為早期澎湖先民來的時候,當時還是一個荒島,天天活在不可預知的未來, 因此建立民間信仰, 讓居民凝聚認同,得到心靈慰藉。其中,東山船「送杉傳奇」的神蹟故事,最讓澎湖人津津樂道。現年79歲的黃友謙是澎湖重要的宮廟彩繪藝師,同時也參與彩繪王船,他在1945年親身見證了東山船「送杉傳奇」神蹟。
當時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澎湖的寺廟被摧毀了,所以缺少建築的木材。有一天,廟中的乩童忽然起乩說,已經告訴大陸東山島的上帝廟將木材準備好了,詳細說明在什麼時候會運送多少木柴。果真,到了乩童預測的那一天,有3艘來自東山島載有木柴的船隻,行駛到澎湖馬公,當時幾乎馬公人都到碼頭來見證這項神蹟!這項媽祖顯靈救難的的神蹟,更堅定了澎湖人的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儀式自成一格
澎湖遠離臺灣本島,所以廟會的儀式自成一格,大部分都保留原來古老的傳統祭典儀式。在館內可以看到裝扮滑稽,相當有喜感的「報馬仔」、英姿神武、動作俐落的「涼傘手」、穿著特有服飾的乩童、小法。另外,還特別介紹澎湖極具特色的燒王船儀式,透過模型和紀錄片的介紹,可以清楚地說明如何雕刻王船、如何送王等珍貴畫面。
除此,澎湖有屬於自己的節慶,譬如清明節、中元普渡,以及冬至,皆與臺灣舉行的儀式不盡相同。像是每年冬至,家家戶戶會以糯米「粹」捏製牛、羊、豬、雞、魚、狗等牲畜(俗稱雞母狗仔),作為供品,祈求祖先保佑家中六畜興旺、五榖豐登,祭拜過後,雞母狗仔還可以充當兒童的玩具以及零食,是澎湖特有的傳統文化。
「作山討海」的澎湖生活
「閩南式的古厝、菜宅、石滬」是澎湖的文化三寶。澎湖為閩南式的古厝,屋頂採馬背式形狀,如果中科舉的人家才可建造燕尾式屋頂,也可以當作是一種財富的象徵。此外,在澎湖有各式各樣的「菜宅」雜陳的田園風光,早年的防風設施幾乎都是用咕咾石或玄武岩砌成的防風牆;1960年代後逐漸有人種植蘆竹、菅芒或用銀合歡編成為牆。另外,澎湖早期獲魚的石滬,利用潮汐起落原理,在潮間帶運用玄武岩、咕咾石堆砌成圓弧形堤岸捕捉漁獲,目前為澎湖重要的文化景觀與資產。曾慧香表示,過去石滬代表著財富的象徵,所以以前擁有石滬的人比較容易娶得到老婆。
走到三樓,看到與澎湖家庭息息相關的習俗介紹,像是古禮結婚儀式、價值百萬的阿媽床鋪、澎湖道地的豬油黑麻麵線、滿月抓周、慎終追遠的祭祀禮儀,並且還有古今休閒育樂,像是丟沙包、夾花生、彈「都嗎」……等等,從中喚起澎湖人的記憶、熟悉的童年趣事、還有在地澎湖的好滋味。曾慧香表打趣的說,直到現在還是很喜歡吃澎湖特有的家常菜─搭配麻油和薑的煎雞蛋,實在有太多回憶值得分享、太多滋味值得回味,真是說也說不完啊!
未來朝向多樣文化交流
現在館內的經營還在努力當中,除了已經與故宮交流之外,曾慧香表示,希望可以和更多文化機關合作,將更多典藏分門別類,呈現給鄉親以及遊客觀看。澎湖生活博物館的設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可以讓澎湖子弟不用到臺灣就可以看到珍貴的文化特展, 藉此提升澎湖文化素養,進而發揮教育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