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城市偵探李清志 閱讀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文:李墨 照片提供:潘云薇
閱讀發生在李清志生活的每一處。他說,城市也是我的書,散步是認識城市最好的方法,泡澡是最享受的閱讀方式。


李清志透過街頭觀察、閱讀一座城市。  冬天,臺北的街頭是很美的。行道樹的顏色轉變,加上天灰濛濛,店家開著暖色系燈光,有一種類似節日的氛圍。這天與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作家李清志約在他慣常去的咖啡店,他劈頭就笑著說,我們先從散步談起吧。


  李清志說,自己喜歡散步,是因為「散步是認識城市最好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深入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聽到有人在吵架,聞到別人家裡煮菜的味道,真正了解這個城市的居民們一般生活的狀態。在散步過程中,李清志會拍照、觀察,順道在當地的咖啡店坐坐。
 

  這樣的說法讓人不禁聯想到卡爾維諾那本浪漫又難解的作品:「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


從臺灣的鐵窗和廟宇 觀察空間文化現象

臺灣人喜歡裝鐵窗,李清志把它稱作是空間文化的現象。

  聽到這裡,我們對於一個城市觀察家眼中的臺北市感到無比好奇,或是說,他是如何解讀這些「手紋」呢?李清志興味盎然,「像是鐵窗,外國很少,但臺灣很多,為什麼臺灣人那麼喜歡裝鐵窗,我把這個稱作是空間文化的現象,這個現象的背後有這個地方的文化,比如說臺灣人不是為了裝鐵窗,是在裝鐵籠子,裡面可以偷空間裝東西。」


  他進一步分析,「一方面當然是安全感,但另一方面是臺灣人內心還是停留在一種逃難心態,會想要多爭取些什麼,又或是臺灣人還不那麼習慣都市生活,停留在農業時代,空間很多,有倉庫可以堆很多東西,但在我們這個城市你會發現,堆東西就是花錢,一坪要價60 至70 萬,所以必須要改變這種心態。」


位於臺北士林的升降廟。  「另外比方說臺灣廟很多,到處可以看到很多很有趣的廟,像是高雄有廟中廟,本來是一個小廟,香火鼎盛後就蓋一個大廟,把小廟包在裡面,就像大餅包小餅」;「士林有在堤防外的升降廟,廟裡拜得是數學不好的神,因為以前玩大家樂,會向神明求數字,若槓龜就會把廟裡的神像丟到河裡,這些神像後來被人撿起來供奉在一起,為了怕颱風來神明被淹沒太可憐,所以做成升降的廟」;「木柵動物園焚化爐一帶還有一個石頭廟,本來位在路邊,但路拓寬,廟就跑到路當中,後來快速道路架起來,廟就變成在底下。」李清志信手捻來,城市的細節就成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是啊,在這樣的眼光底下,日常生活似乎永遠不會讓人厭倦,練習用觀光客的角度看待每天習以為常的世界,就是李清志觀察都市的秘訣,臺北橋斜坡上的摩托車大軍、西區老式的建物、或是東區奇怪的違章建築,都變得無比新奇。


  「認識城市,基本上就是閱讀,我們講閱讀,除了閱讀書,也閱讀一座城市,因為城市就像一本書一樣,很豐富、很多元,對我來講,除了讀書之外,城市也是我的書。」李清志總結他的散步經,讓人忍不住望向咖啡店外,本來相當熟悉的巷弄。


在優美空間與書交會 分享心目中美好的圖書館

  讓我們從流動的街頭來到靜止的「閱讀空間」吧,雖然形態上像是靜止,但在設計優美的空間裡與書本交會,心頭也會產生悸動。


  李清志愛好日本的建築風格,在《美感京都》一書的序言中,他直言,「我承認我很愛京都,我很愛京都的氣質,很愛京都帶給人的寧靜與祥和」、「有趣的是,當你真正領略到京都精神上的美感,你可能會從此愛上京都,恨不得每年都飛去看她。」在《靈魂的場所》中,他則大讚「海之未來市立圖書館」是日本金澤市的重要建設之一。


海之未來圖書館的設計,能夠得到特殊的採光效果。( 李清志提供)  也因此,說起印象深刻的閱讀空間,李清志馬上舉了數個日本的圖書館。他說,「日本很特別,在紙本式微的時代,日本是少數一直在蓋新圖書館的國家,海之未來圖書館是一個白色的方塊,上面打出一個一個的圓洞,光線射進來的模樣很有趣。」李清志去年還去了日本的大地藝術祭,「那邊有一個圖書館,進去之後是一層一層往下降,一層一層都是書」,他說,這個圖書館也是日本電影《圖書館戰爭》中的場景;伊東豊雄的作品岐阜市立圖書館則讓他大讚「裡面超漂亮」。


  日本知名的蔦屋書店也是李清志鍾愛的閱讀空間,「最早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是非常棒的,可以在裡面喝咖啡。北海道函館的蔦屋書店則像是倉庫,比圖書館還大,中間還有火爐,大家可以圍在火爐邊讀書,外面都冰天雪地,進去很溫暖,像是另一個世界,很棒。」


  除了日本之外,李清志也推薦了荷蘭設計公司MVRDV 的作品「Book Mountain」,也就是「書山」,這個圖書館的外表像是玻璃金字塔,裡面都是書櫃,進去裡面要像爬山一樣繞著書走,就是在爬一座書山。


  我們知道有些鐵道迷,到世界的各地都一定要去看看火車鐵道,而李清志可以說是圖書館迷吧,分享這些心目中美好的圖書館,他的眼神充滿光彩,還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機,「我找照片給你看,真的很漂亮!」


不同於K書 圖書館要有理想性

伊東豊雄的名作「岐阜市立中央圖書館」。(李清志提供)

  回頭看看臺灣的圖書館呢?李清志感嘆,臺灣的圖書館比較沒那麼有趣,沒有那麼浪漫,「過去到圖書館只是去K 書,其實失去閱讀的真正意義,現在很多圖書館設計得很舒服,不只是去K 書」,「K 書你在家裡或K書中心就好了,在圖書館你可以優游在書的世界,可以接觸到更多不同領域,我覺得這很有理想性,全世界有很多圖書館做得很好。」


  的確,出了社會的我們,好像已經失去了踏入圖書館的熱情,也很難把傳統造型的圖書館納入散步、休憩的理想場所,但圖書館仍具有相當重要的社會功能。就像李清志所說,他的孩子已經把學校圖書館的書都念完了,小朋友從圖書館得到閱讀的樂趣,這是一種公共的服務,政府應該讓市民有好的得到閱讀資訊的途徑,「若曾經有美好的閱讀經驗,以後就會常常去閱讀,好的圖書館是有幫助的,好的書店也是。」


專屬自己的閱讀空間 喜歡泡澡時看書、思考

李清志對荷蘭的「書山」印象深刻。( 李清志提供)

  觀察李清志過往受訪的照片,會發現帽子、西裝或大衣是他一貫的風格,這次與記者見面時,他穿著黑色大衣,帶著黑帽子,坐在明亮清爽、瀰漫北歐氛圍的咖啡店裡,整體畫面猶如精心配色的油畫,讓人心裡不禁浮現這樣的想法:「閱讀除了內在的增長,閱讀活動本身也是具有美感的吧。」


  簡單來說,閱讀除了內在的成長,外在也是一種充滿享受的活動,李清志提供了非常精彩、非常享受的「閱讀方式」:「我有一個閱讀空間比較奇特,我喜歡泡澡看書,每天洗澡、泡澡時讀書,我覺得很享受,有些書泡著泡著就讀完了。」除了閱讀,李清志還非常推薦在泡澡時思考,「我常常泡澡都會有一些新的idea 出來」,在大學授課的他還有個專屬於自己的小儀式,「每次放暑假的時候,我就在浴缸放滿冷水,下午的時候就邊泡澡邊讀一本很厚的小說,告訴自己暑假來了。」


  聽到這個,記者忍不住分享「在真正點著火的煤油暖爐旁看書也很舒服哦!跟電暖爐不一樣,連貓都會在一旁烤火」,沒想到李清志馬上秀出家中暖爐照片直呼,「我也很喜歡!其實我小時候家裡是有壁爐的,當時住得比較像外國的房子。冬天冷一點在火爐邊讀書很舒服,上面還可以煮東西耶。」


  如此講究閱讀的方式,當然在閱讀的媒材也會有自己的堅持,李清志說,他討厭不是紙本的閱讀,「像是用iPad 讀書我覺得很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習慣,就像你在城市裡一樣,走到哪裡會有印象,但讀這種電子螢幕,沒辦法留下印象,你就是這樣一直滑,不知道這頁或那頁在哪裡,很難留下強烈印象。」


閱讀習慣是一種傳承 很難透過制式訓練來培養

李清志喜歡泡澡時看書。

  在訪談過程中,李清志提到自己就讀國中的兒子,已經把學校圖書館的書都看完了,為何能夠培養出一個那麼愛看書的孩子,答案可能很簡單,卻很難實行,就是閱讀習慣的傳承。


  李清志回想自己小時候,「我父親是老師,讀了很多書,他在美國念研究所、教生物,但也念倫理學之類的書,以前有一段時間我的臥室是他的書房,我睡覺地方的旁邊都是他的書。」而現在,李清志讓自己的孩子去圖書館,去咖啡店時也會帶著他,他深信著,「如果父母都喜歡讀書,小孩就喜歡讀書,如果父母都喜歡看電視,小孩就喜歡看電視。」


  美感、閱讀習慣、對事物的看法似乎都很難透過制式的「訓練」培養出來,但從與李清志的訪談中卻能夠確實「感受」,如同他談論美感教育時,言簡意賅地說,「看到好的東西,就知道什麼是差的」,又或是泡澡時閱讀的絕招,連服務生送上咖啡,他也會特別注意到拉花的圖案,美發生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閱讀也是,這點在李清志的身上一覽無遺。

李清志會特別注意到拉花的圖案。  李清志深信,「如果父母都喜歡讀書,小孩就喜歡讀書。」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