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度國立臺中圖書館「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圖書資訊學位論文」簽約儀式,5月26日在剛剛落成啟用的新館舉行,9位入選者都親自出席,享受這個榮耀的時刻。

簽約儀式是由國中圖館長呂春嬌主持,她除了讚許本屆入選論文水準極高、研究方向具有創新性外,更興奮地表示:「今年終於有博士論文入選了﹗」輔 仁大學總圖書館館長林麗娟也以貴賓身分出席致詞說:「得獎不是結束,而是新的責任開始,希望得獎者能精益求精地完成論文,為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品質與學術研 究成果做出貢獻。」
陳世娟:研究癌患家 屬的資訊行為
滿懷同理心的臺大圖書資訊研究所博士生陳世娟,是以博士論文〈癌症病患家屬資訊行為研究〉入選,指導教授是吳明德與唐牧群。她透露:「選擇這個 研究題目,是因為媽媽在我碩士畢業那年罹患了乳癌,陪她經歷這段治療、癒後的過程時,深刻地感受到即使自己讀的是圖書資訊,面對防癌、治癌、癒後調養、癌 症患者心理、保險理賠等等正確資訊的迫切需求,依然感到非常徬徨、無力。」
陳世娟因此決定以自身經歷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訪談了15位病患家屬,瞭解不同癌症患者家屬的不同資訊需求,瞭解相同的徬徨、無助,也與他 們一起尋找正確癌症資訊的管道來源,並感同身受地提出專業的建言。
她知道,癌症患者和家屬在發現病症及癒後階段,最常主動尋找相關資訊;而在診斷和化療、手術過程,則常被動接受來自醫生的建議。「可是,大眾媒 體、網路、書籍能提供的資訊極少,道聽塗說的建議又讓人難以信任。」
陳世娟希望:「這個研究結果可以提供醫院、公共圖書館等機構的參考,多主動舉辦與癌症相關的演講、健康講座、研習班等活動,提供患者及家屬正 確、豐富的資訊,一起去面對、度過人生最艱困的考驗與難關。」
洪淑芬:將知識典藏擺 到數位陳列架上
充滿自信的臺大圖資所博士洪淑芬,碩士學位是在美國Clar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取得,回國後在臺大圖書館特藏組負責數位典藏工作長達10年,深知國內數位典藏資料庫的建置還未充分將圖書資訊學的概念及核心理 論導入,以至於徒然擁有龐大資料量,卻缺乏一個有效率的輔助檢索參考工具,「就像是空有一堆庫存,貨架上卻未擺放貨品,消費者無從知悉有哪些貨物可選 購。」
因此,洪淑芬先是建造了一座橋梁,材料包括分類表、索引和知識地圖,然後,運用在檢索介面上,讓使用者得以對某一類資訊立即獲得一概要性的瞭 解;甚至還可藉由知識地圖雙語化,讓國外的使用者也能檢索我們的知識內容。
洪淑芬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應用知識組織系統原理在數位典藏系統之建置:以臺灣原住民族影音與照片資料為例〉,由陳雪華教授指導,即是利用行政院 原民會委託臺大圖書館經營的「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的豐富典藏當作實驗素材,將一筆一筆分散的資料,例如不同部落的豐年祭(照片、影片等),做一橫 向整合,建置了一套既實用又具經濟效應的系統。
洪淑芬更大方地將之公開,讓其他主題類別的數位典藏也能複製沿用,透過強化後的系統功能,以完全觸控式的檢索方法,改變80%~20%定律(圖 書館八成使用率集中在二成的典藏上),達成「易用原則」的目標,以後只要使用iPad、平板電腦等工具,即可優游於數位典藏寶庫,天下大事盡在指掌之間。
林育如:行動閱讀‧全民 運動
謙虛有禮的政大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林育如,以〈行動閱讀之資訊呈現方式對學習者閱讀理解、專注力與認知負荷之影響研究〉獲獎,指導教 授為陳志銘,是一篇很e世代的研究論文。
林育如讓受試者戴上腦波耳機(偵測儀器),然後利用不同載具(iPad、PC等等)去閱讀不同文字呈現方式的教材(電子書)。結果發現,接受度 因受試者個人使用背景而異——習慣書本閱讀者接受度較低,而習慣使用智慧型手機者則接受度較高。
這次得獎,林育如掩不住興奮之情,希望論文完成後能提供電子書業者程式開發的參考,針對使用者的不同狀況(移動或佇立),供應不同的文字呈現方 式,讓行動閱讀成為一項全民運動,處處有書香。
葉思岑:解構漫畫‧電 子書
愛笑的葉思岑,剛從臺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她的得獎論文〈探討電子書漫畫版面形式對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影響〉,也是其指導教授林維 真研究室「電子書支系」的優秀作品。
葉思岑說,用電子書閱讀漫畫雖然現在仍少見,但已是一個趨勢,為了瞭解這種閱讀行為的特徵,她找了64位臺大同學(潛在電子書使用者),分兩組 進行測試。
第一組是看一般漫畫書,多數受試者表示:「多格漫畫的編排,常分不清上下左右,不容易一下子就看懂。」第二組則是看解構後的電子書單格型式的漫 畫,受試者的意見是:「比較容易理解,但花的時間久。大約一般手機的size最適合攜帶與閱讀。」
徐瑜君:探討e化‧ 嬰兒潮世代
愛觀察的徐瑜君也是就讀臺大圖資所碩士班,因為父母親是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3),引發她想要深入瞭解這個「爆大量」人口進入前老 年期後,面對新興的網路科技,有什麼樣的使用行為和需求,提供公共圖書館等文教機構建置老人科技服務的參考。
由林珊如教授指導的論文題目〈從嬰兒潮世代網路使用行為探討公共圖書館老人科技服務〉,已經把徐瑜君的研究宗旨點得很明白,一一觀察,前測研 究,也已告一段落,只待收尾。
徐瑜君從觀察中發現,嬰兒潮世代不乏網路愛用者,他們看股票、收發e-mail、追蹤google街景圖、上專業網站查相關資訊,顯示對網路科 技服務(包括軟硬體)的多元需求,值得各公共圖書館的重視。
張育蓉:滿意情緒 ‧網路自動探知
體貼的張育蓉,就讀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班,這次得獎的論文,是由郭俊桔教授指導的〈使用者情緒分析於圖書館使用者滿意度評估之研 究〉。
她說:「在論文實驗階段,我是以臺大資工系教授開發的〈情緒辭典〉為分析基礎,例如若有『喜歡』這句關鍵詞(我喜歡圖書館)便會被歸入『正向情 緒』,然後再請3位標記者去做『正向』及『負向』語料的標記。」
標記的素材則是來自網路論壇(如噗浪等),有關上圖書館的文字、言論,目前,張育蓉的語料收集已經結束,接下來便是要透過網路自動化直接抽取 「情緒詞」,取代現有的人工詢問方式,以瞭解使用者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如何。
許鴻晢:虛擬晤談‧知識 同步前進
思路清晰的許鴻晢目前就讀臺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在吳美美教授的指導下,以碩士學位論文〈虛擬參考服務館員晤談風格之研究〉獲獎。
許鴻晢說,圖書館的線上參考服務,一般可分為同步(館員在線上值班,使用者可透過一個視訊會議平台,面對面詢問)以及不同步(如語音留言、意見 信箱等)兩種方式。「2005年,臺北市立圖書館即已買斷一個同步服務的視訊會議平台版本,但使用者並不多。」
她訪談了9位北市圖館員並分析了30個案例,歸納出3種虛擬參考服務館員的晤談風格——資源導向型、檢索技巧導向型和伙伴型,瞭解不同風格對人 的關係、問題的解決和認識度會產生如何的影響?
許鴻晢希望藉由她的「前導」研究,讓大家更瞭解虛擬參考服務,並提供有關單位平台建置(包括同步與非同步)、培訓館員與評鑑的依據。
林彥汝:讀者導向 ‧成功經營之道
熱愛圖書館的中興大學圖資所碩士生林彥汝,自高一開始到嘉義大學畢業,都在圖書館擔任志工,這次以羅思嘉教授指導的碩士論文〈從『圖書館印 象』、『認知價值』及『消費體驗』探討讀者行為意圖之影響因素〉獲獎,更可看出她一生志業之所在。
林彥汝引用管理學理論,企圖爬梳不同特質的讀者希望圖書館提供的資訊服務有哪些?以提供圖書館經營決策時的考量,將有限的經費資源分配到讀者最 需要的地方。林彥汝針對44所縣市及鄉鎮級圖書館進行問卷調查,並從中抽出5所做了366份現場填寫的問卷,然後辛苦地懇求到5、6位讀者願意接受當面訪 談。
「有人希望網路好用,能順利下載所需資料;常借書的民眾希望添購更多新書;單純到圖書館看書者則關心閱覽空間是否足夠。」這些意見,就像顧客對 商店老闆的建議,值得各公共圖書館在發展自己的特色時,認真地納入考量。
周德嬚:校園導覽‧ 行動數位搞定
俐落的周德嬚,有一個曲折又奮戰不懈的求學過程,讀戲劇、搞電腦動畫、到美國當區域性電子零售連鎖店店長,回臺後受到國中同學臺北醫學大學邱子 恒教授及輔大圖書資訊研究所教授林麗娟的鼓勵和指導,終於在今年以碩士論文〈大學校園數位行動導覽系統建置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得獎。
周德嬚將擴增實境功能(仍在真實環境活動,但提供外加的資訊),透過手機APP(應用程式)實現。「我將輔大校園內83個點的各種資訊建置到行 動載具(也就是智慧型手機)內,然後請100位大學新鮮人實際去使用、體驗。」
結果,有八成以上的受試者都給予肯定,認為這種擴增實境的行動載具不但可以增加空間記憶,還可讓他們與陌生的校園環境產生互動,大幅減少孤零 感。周德嬚興奮拿起手機實際操作解說,並期待這套系統可以被運用在更多公共空間(如國中圖),讓資訊的取得更加豐富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