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辦活動 如何打破經費迷思?

文:周傳久
  國內圖書館常常限於經費或其他因素,在辦理講座或其他活動時常有難以施展之感,借助他國的經驗,或許可提供國內圖書館若干參考。

 

國內圖書館經常舉辦演講或小型表演活動,如何在實務運作上突破經費的限制,是值得我們省思的事情。

  在數位化時代,圖書館開始思考是否應該重新定位有形館藏為主的經營模式。許多圖書館開始朝向社區文化中心的方向發展。而當圖書館被視為社區的文化或教育中心,接下來的課題就是如何透過活動,達到圖書館的使命並進而多元地服務更多民眾。


  國內外的圖書館經常舉辦演講和小型表演活動,美國紐約的公立圖書館也是朝此方向前進,他們在實務運作上經常能突破經費的限制,這些實務上的作法,或許可以提供國內公共圖書館參考。


多運用各種可能的資源

  紐約圖書館體系有80多個分舘,其中有一位專門負責演講活動的主管,據說3年來力爭專屬經費,至今沒有結果,但圖書館卻能克服經費上的困境,這又是怎麼做到的?


  紐約圖書館有專屬人員經營演講活動。圖書館的主管若發現不錯的書籍,會跟出版社聯絡,再進一步邀請作者來館演講(未必提供酬勞);通常圖書館會有這個作者的書籍,代表該書內容已具有一定水準而被圖書館員選購。這樣辦理下來,現在也有很多新書作者會主動聯絡圖書舘,願意在圖書館內介紹其新書。這樣的互動模式,頗值得國內借鏡。


  許多圖書館沒有編列演講或表演的預算,但也有少數分館有特別經費(可能是給指定分館的特別捐款等等),可商請圖書館主管籌劃有酬勞的表演和演講。雖然酬勞都不高,但是館員總是做足功課利用最少的經費發揮最大的效果。


  另外,由於紐約是國際大都會,有許多國家的駐外單位,領事館也是他們會運用的另一項資源。有時外國作家來紐約訪問,領事館文化部門可能聯絡圖書館安排演講,有時圖書館主動聯絡領事館,協助安排活動。


  位於紐約市區42街有一個大石獅子圖書館總館,他們經常有對談式的演講活動,好幾年前曾經請過前總統柯林頓做售票的演講活動。但是分館中的活動都是免費的。回過頭看臺灣,比較大的都市也有一些演講活動,甚至很久前就預先排定名人演講,但是其他縣市公共圖書館相對資源人脈比較貧乏。比較下來,臺灣有些圖書館其實是有預算辦活動的,這點看起來反而優於紐約的部分分館。


關於終身學習的幾點省思

  環顧今日知識發展,許多領域的生活知識不是教科書可以回答的。有特定主題的面對面演講就是一種很經濟實惠的終身學習方式。雖然有些非都會區的圖書館沒有辦法像都會區一樣請到名人,但也不需以此為憾。為了發展提供知識素養的資源,一樣可以使用紐約圖書館的經驗做參考,進而讓圖書館發揮更多元的效果:

1.地方圖書館工作人員怎樣看待圖書館價值和自己的職業角色?是否需要更多互動啟發式的教育訓練來激勵館員?只有一味e化的教育訓練恐怕難以改造全面職能。


2.如果已經感覺到必須轉型為多樣經營的服務型態,則要組成多樣活動的創意團隊,使活動設計的觸角更廣更周延也更能反應社會脈動。


3.讓活動內容與形式精準符合在地需求。以內容而言,這有賴圖書館人員對社會需求的敏感度、熱誠與期待。就形式而言,例如圖書館策劃的演講場所應該要配合民眾交通動線和時間來增加參與的踴躍度。


4.館內藏書與策劃活動之間該如何交錯配合?利用導讀的方式?或者利用民眾閱讀後的延伸探討?以筆者不久前在高雄電影圖書館影展導讀為例,發現其實該館館藏有相當不錯的資源,若在活動之餘能交錯運用應該會得到不錯的成效。


5.圖書館人員必須站在讀者的角度來策劃活動。以避免無法回應讀者可能會詢問的問題。若是館員一問三不知,則會讓讀者失去信心。關於這點,不只紐約,世界許多國家的地方公共圖書館都因為有特定領域專精的館員和志工來參與服務,藉由問與答的良性互動,不斷循環下讓圖書館辦的活動總是人潮踴躍。


6.發展擁有專業知識的在地人才庫,並創意打造出可以像鄰里般相互分享的氛圍。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與職場領域皆不同,這樣累積下來的知識,可以藉由簡單的互動分享對其他人有所助益。舉例而言,社區大樓避雷針被打壞要修理,但是避雷針要更換所需的知識又是如何呢?經驗所得到的知識和書本裡所寫的又有何不同?這樣,我們就讓「館藏」活起來了。


7.場地要不受干擾並且容易對話,讓參與者覺得得到很好的體驗。


  國家預算有限,文化活動預算也有限,除了硬體設備提升之外,如何進一步深耕基層,營造終身學習的機會才是長久經營之計。簡單來說,除了人與滑鼠螢幕的互動,應該要讓人與人有更多良性互動,才能對個人精神層面、生活品質及社會公共秩序有所幫助。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