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公共圖書館 綻放一座城的魅力所在

文:游苔  照片提供:攝影/林宜賢 部分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張基義

  現代公共圖書館的功能除了存放書籍,同時也是知識體驗、在地社交的場合。卸下嚴肅面貌的公共圖書館,儼然成為城市的文化新地標,更是在地故事的最佳訴說者。
 

  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北側原為已80 年歷史的古老澡堂,經翻修成為新形態的閱讀空間「不只是圖書館」。走進群書環繞的下沉式閱讀區域,緩步踏入以書籍堆疊而成的階梯,感受到心靈緩緩沉澱;訪客到此不為泡湯,而是沐浴在滿室書香之中。
 

  「我不限定它只能是圖書館,所以它也真的『不只是圖書館』。」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童年時每天放學都會到圖書館寫作業;成人後,歷經出國留學、投身建築產業,數十年致力於推廣美學教育。當有機會打造一座圖書館,他想的是──除了閱讀、存放知識,這裡應該也是提供多元跨域的活動平臺。
 

  舊式借書卡造型的門票,上頭列有20 幾位文化工作者的推薦書籍,都屬於「不只是圖書館」兩萬冊館藏的一部分,這些工作者也會受邀輪番來此舉辦演講。「不只是圖書館」是專業圖書館,也是文化講座、新品發表、影片拍攝的絕佳場地,更是網路社群平臺上熱門的打卡地點,開啟大眾對圖書館的不同想像。
 

一座城市的門面 走進社區的入口

  曾遊歷各國、造訪上百間圖書館,張基義表示,傳統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往往以「書」為本,忘記最終服務對象其實是「人」。隨著數位科技進步,知識的保存與傳播不再受限於紙本,圖書館的任務將不侷限於典藏,而必須兼顧知識的接觸、傳播、體驗與感動。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外觀呼應周遭的山脈錯移與河流轉折的地形,挑高的大廳彰顯圖書館除了藏書,更重要的是提供市民社交的場域。

  圖書館的主要機能從傳統的收藏圖書,轉變成以書籍與空間交流的最好案例,莫過於由荷蘭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 打造的西雅圖公共圖書館。這座11 層樓高、外觀覆蓋網狀鋼結構的折板狀建築,大廳挑高而寬敞。為了讓充滿大量新移民的西雅圖居民產生更多互動,庫哈斯將這座圖書館定位為西雅圖居民的公共客廳,非常強調圖書館的社交功能,甚至打破了禁止飲食的傳統,在3樓設置咖啡廳,以及用了整整1 層樓的空間,陳列年輕人最愛的漫畫書。西雅圖公共圖書館開幕第1 年就湧入200 萬名訪客,並獲得《時代》雜誌2004 年最佳建築獎、2005 年美國建築師協會的傑出建築設計獎。

 

  張基義認為,公共圖書館不僅增進市民間的連結,也是城市的門面,提供與大眾溝通對話的平臺。像是位於法國巴黎左岸的國家圖書館,坐落於基地4 個角落、高約80 公尺的藏書塔,L形的造形就像是4 本打開的書;而4 座塔圍繞的中庭廣場有8 個足球場大,鋪著木地板、種植成細細高高的松樹森林,無論身處哪一棟建築物,都會被中庭的都市森林驚豔,圖書館建築外型恰如其分地象徵巴黎替世界打開通往知識的大門。
 

策展力當道 圖書館也要精通品牌行銷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外觀呼應周遭的山脈錯移與河流轉折的地形,挑高的大廳彰顯圖書館除了藏書,更重要的是提供市民社交的場域。  在臺灣,近年也陸續翻修或新建的公共圖書館,在空間規劃的設計出現令人驚豔的創意。
 

  最早期的典範,可回溯至2006 年開始營運的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張基義分享,北投圖書館位於林木茂密的北投公園內,基地空間有限,從藏書量考量,並不容易讓人留下強烈印象;但北投圖書館卻將劣勢翻轉為優勢,綜合周遭自然環境,以溫潤質感的木構造及大片落地窗,讓室內閱讀空間與窗外綠蔭連為一體,建築與環境產生的體驗動人心弦。
 

  張基義也表示,重視閱讀空間之餘,無論公共圖書館或私人圖書館,都需導入品牌行銷概念,透過館藏、展覽或活動,深化品牌定位。例如臺中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定位為數位時代下的圖書館,以白色流線的建築外型標識流動的資訊;其大膽地保留許多空間安排展覽與各國文化體驗,也導入自動化系統,讓借還書、圖書上架的工作更加順暢。高雄鳳山的大東藝術圖書館,外觀以清水混凝土牆面搭配菱形幾何圖案,內部則是古典的木質咖啡色系風格,鎖定藝術閱讀為主題,民眾易於對其館藏的豐富與在地藝術組織的深度連結,存有深刻印象。
 

多元價值觀並存年代 圖書館挑戰再進化

法國國家圖書館由4棟L形帷幕大樓構成,就像是4本打開的書  圖書館建築設計日趨新穎,吸引大批遊客參訪,目的不為吸收知識,而是拍照打卡。張基義認為,這個時代培養對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價值觀,民眾對圖書館的需求,也可朝更多元面向想像。他舉例,如檔案館獨立而孤寂的圖書館、與銀行等經濟產業靠攏的圖書館、位於喧囂市場中面對常民生活的圖書館……每一種圖書館的價值都會對應至不同的受眾,能夠吸引更多民眾走進圖書館,與空間產生互動的火花,都值得樂觀其成。
 

  「傳統圖書館與博物館、美術館,在當代面臨相同挑戰。」張基義指出,知識傳遞的角色愈來愈多元,圖書館與其他閱讀空間的界線也會更加模糊。發源自日本的蔦屋書店,以有品味的陳列空間搭配餐飲服務,提供舒適的閱讀體驗;臺灣的青鳥書店1 年舉辦超過兩百場講座論壇,與其說是書店,不如說是文化載體。就像傳統汽車品牌最大的對手並非彼此,而是從科技公司起家的特斯拉;未來,與圖書館競爭的也將不僅是圖書館,如何創造讓大眾沉浸的閱讀空間,是當代公共圖書館需要積極面對的挑戰。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曲線流動牆面及水平窗帶設計,象徵知識之河在此流動匯聚。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曲線流動牆面及水平窗帶設計,象徵知識之河在此流動匯聚。

位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的「不只是圖書館」翻修自澡堂,保留澡堂原有的設計,帶給讀者浸泡書澡的感受。 
位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的「不只是圖書館」翻修自澡堂,保留澡堂原有的設計,帶給讀者浸泡書澡的感受。

大東藝術圖書館內部採用古典的木質咖啡色系風格 
大東藝術圖書館內部採用古典的木質咖啡色系風格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