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影音與社群平台主宰青少年注意力的世代,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與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東區資源中心,分別以「一日店長」與「少年選書師」為起點,透過實作體驗與同儕分享,讓青少年成為閱讀場域的主角與推動者。
身處數位化浪潮與短影音文化快速重塑閱讀形式的時代,公共圖書館不再只是守護書香的堡壘,更成為推動閱讀文化轉型的實驗場。臺南與花蓮兩座城市的圖書館,選擇將閱讀的主導權交給青少年,分別用不同的方式鋪展出屬於他們的青春故事―一個走進書店,體驗書店現場的節奏與溫度;另一個走上舞台,選書、說書,為自己發聲。期待閱讀不只是學校的作業清單,而是一段可親、可感、可參與的生活經驗。
一場成年禮 走進書店發現閱讀的力量
面對青少年愈發斷裂的閱讀習慣,圖書館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以下簡稱南市圖)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他們不只守著館內的藏書,還走進城市的街道、巷弄,與在地書店攜手舉辦「2025跳進書室圈―一日店長駐點去」活動,讓青少年實際在書店場域中實習,學會選書、陳列、與讀者對話,期待他們能從「閱讀的接受者」轉化為「閱讀的推廣者」。
「現在的青少年接收資訊的方式,更多來自於短影音與社群平台,但閱讀是一種更深度、更具思考性的學習方式。」南市圖館長楊馥菱笑言:「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體驗活動,讓青少年重新發現閱讀的價值與力量。」
談起一日店長活動最初的靈感,源自臺南傳統民俗「做16歲」的成年禮―一個象徵青少年走向獨立與成熟的儀式。南市圖將文化脈絡轉化為閱讀推廣的行動符號,讓青少年走進實體書店體驗一日書店店長。青少年需到3間書店實地駐點,學習書籍陳列、行銷策展與讀者互動。從政大書城的規模化管理,再到獨立書店以不同主題風格的策展哲學,每間書店皆是一堂堂關於「書與人」的實境課。
「我們不是要他們去當銷售員,而是要成為閱讀與人之間的橋梁。」楊馥菱強調,對書店而言,這不僅是流量加持,更是深耕閱讀文化的可能性;對青少年而言,這則是一場打破學校教育框架、貼近現實職場的探索旅程。
閱讀也可以很酷 青少年眼中的書與世界
此次參與一日店長活動的高中生周妍希,回憶起當初參加活動的契機,表示報名的源起來自於母親,「媽媽在社群平台上看到這個活動,問我要不要試試看。我本來就喜歡閱讀,所以二話不說就報名了。」
周妍希隨著活動來到獨立書店「版本書店」駐點,這間書店主打生命、死亡與安寧療護主題,讓她深感震撼,「以前我對『安寧』並不熟悉,在這裡擔任店長的期間,接觸到平常不會接觸的領域;我很佩服書店討論死亡這個議題,還推廣安寧閱讀,這真的很不容易。」
另一位小店長施紫翎則是在擔任店長期間,開始對獨立書店有更深入的了解,「過往我都是在網路上買書,現在才發現,原來巷弄間的每一間書店,都反映著經營者的理念與個性,有些書店文藝氣息濃厚,有些則關注社會議題,讓我覺得閱讀不只是個人的事情,它也可以成為公共對話的起點。」此次體驗,讓施紫翎深感震撼,心有所感的說:「閱讀可以很酷,也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周妍希與施紫翎藉由一日店長活動了解到,原來書店不再是靜默崇敬的空間,而是可以穿梭其中、留下足跡與記憶的場域。
少年選書師 為讀者打開世界之窗
當許多圖書館還在思考如何吸引青少年走進閱覽室,在後山,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東區資源中心(以下簡稱東區資源中心)7年前就將「主動權」交給青少年,讓他們成為「選書者」。
孩子們自由選書,站上舞台,以自己熟悉的語言向同儕分享推薦。在這裡,沒有人要求他們背誦內容或比賽演講技巧,只有「你為什麼喜歡這本書?」或「你想和誰一起分享?」
花蓮縣文化局圖書資訊科科長簡哲士進一步解釋,少年選書師活動的誕生,最初源自於教師們主導的讀書會,歷經多年進化,逐步轉型為讓青少年「自己選書、自己說書」的閱讀自主演練場。「少年選書師」計畫不只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更賦予青少年選擇、發聲與引領的權利,讓閱讀從被動吸收轉向主動分享,成為孩子與世界對話的起點。
「我們從來不是為了比賽而辦比賽。」簡哲士語氣堅定,「選書師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在閱讀裡找到自信、找到舞台,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之路。」這樣的設計很有「大人不介入」的自覺,從活動初賽便反覆強調,這並非是演講比賽,而是和朋友聊天、真誠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評審標準不以台風或技巧為主,而是觀察學生能否以真誠又具說服力的話語推薦書籍,觸及評審內心。
參與學生不只來自花蓮市區的學校,近年更擴及平和、瑞穗、玉里等鄉鎮學校。東區資源中心透過花蓮縣市北中南分區舉行初賽、安排交通接送,甚至有老師自駕送學生參賽,讓愛閱讀的孩子都有機會站上舞台。根據最新統計,2025年共有106人參賽,較前一年成長近17%。尤其國中組的報名人數2年來從48人增加至58人,可見活動逐漸獲得各校師生認同,也能成為學習歷程檔案中的亮點素材之一。
閱讀的轉化力 在其中找尋自我
在少年選書師的舞台上,最令人動容的往往是被傳統學業評量忽視的孩子。簡哲士提起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國中組冠軍,他因有明顯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讓老師傷透腦筋,但在選書師比賽中,他選擇《波西傑克森》這本講述主角患有閱讀障礙與過動症的奇幻小說,並用坦然的語氣講述「我覺得主角就是我」,引得全場動容,最終奪冠。「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讓閱讀成為他們生命中的朋友,而不是學校功課的延伸。」
另一位擔任跆拳道選手的學生則分享一本關於武術哲學的書;也有學生不靠簡報,直接手握書本講述內容;甚至有國中生手繪大字報上場,像辦創意市集一樣展現自我。這些多元的表現方式,反映出圖書館選擇「去模組化」的教育態度:不設格式、不限風格、不評高低,讓每位青少年在選書與分享過程找到自己的聲音。「我們要建立一個閱讀友善的環境。」簡哲士強調,「不是把資源集中在圖書館總館,而是讓每一位喜歡閱讀的孩子,無論在城市或鄉村都能找到他的舞台。」
南市圖與東區資源中心分別以不同的方式,成為閱讀生態的守門人,期待未來持續透過創意活動,為青少年注入豐富的閱讀能量,讓閱讀不再只是坐在書桌前的孤獨任務,而是一次次跨出舒適圈的行動,不僅提供青少年不同面向的閱讀方式,也重新定義何為「閱讀」。而書本不再只是被閱讀的對象,更成為連結城市、世代與自我對話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