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所建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於去年底改造為「臺博館南門園區」,開放以開「樟」大吉為主題展覽,為民眾訴說臺灣百年來的樟腦產業發展。
沿著臺北市愛國西路圓環走往南昌路,右側首見的是現今的臺灣菸酒公司(原公賣局),宏偉的紅磚建築外觀引人注目,兩側濃密綠蔭掩映著老紅磚建築群,讓這條路看起來適合好好步行,充滿幽靜的時光感。過了公賣局再往前慢行幾步,馬路對邊出現了另一棟美麗的紅磚建築,這正是日治時期所建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甫於去年底成為「臺博館南門園區」對外開放,以開「樟」大吉為主題,展示臺灣的樟腦百年產業軌跡。
東亞規模最大的樟腦加工廠
樟腦,曾經是臺灣重要的產業之一,和糖、茶一起並列為「臺灣三寶」,是早年非常重要的出口商品,臺灣更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樟腦產地之一,早自清代劉銘傳就設樟腦總局,由官方專賣樟腦。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1899年時也把樟腦納入專賣,同年起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作為製造試驗樟腦、鴉片等兩大專賣品所在地,1901年改稱南門工場,1931年改名為臺北南門工場,是當時臺灣唯一的公營樟腦加工廠,更是東亞規模最大的樟腦及鴉片加工廠。戰後兩度改名,1956年更名為臺灣省樟腦廠,然而到了1967年時,樟腦開放民營,加上樟腦價值因石化工業出現而大幅減少,這座全臺灣唯一的樟腦加工廠因而關廠。
樟樹是臺灣常見樹種,從山地到平地都可生長,特別是北臺灣山區,是製腦的重要區域,苗栗縣的縣樹即為樟樹,亦可說明樟樹於苗栗縣生長普遍。回看樟腦製造過程,採樟製腦的人(稱為「腦丁」),必須在山林裡尋找樟樹隨樹而居,工作環境艱苦外,因為多半處於漢「番」交界,早年更必須面對與原住民的衝突,而有性命危險。這些腦丁將樟樹切片蒸餾得到粗製的樟腦油和腦砂後,再藉由各式運輸方式,將粗製原料送達臺北這棟樟腦工廠,而後經由更完善的設備來提煉出精純度更高的「再製樟腦」,其後由政府統一管理售往各國賺取外匯。
南門工場正是見證這段臺灣樟腦發展史的重要文化資產。關廠後的廠區土地大部分用來興建政府廳舍與公共設施,今日所餘的建築包含︰樟腦倉庫(紅樓)、鴉片原料倉庫(小白宮)、臺車道和四百石貯水槽等,雖然大約只剩原來的八分之一大小,但卻彌足珍貴。
1998年「專賣局」被指定為國定古蹟,2004年規劃至臺博館首都文化園區計畫,2006年土地建物由國有財產局撥交臺博館後,2009年由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修復再利用之規劃設計,開始進行修復與規劃,費時5年餘,2013年11月重新展現風華後的樟腦工廠,成為認識樟腦史的最佳去處。
從「百煉芬芳」特展了解樟腦史
由南昌路走進二層樓的紅磚混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這裡是紅樓,建於1915年的樟腦倉庫。一樓右方牆面創意地展示了古蹟修復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各式物件,同時也設置了休憩空間,讓觀眾可以在此坐坐也欣賞整體空間感,館方透過互動裝置與物品交錯的活潑展示手法,讓觀眾一進展場如同走進活生生的樟腦史中。
樟腦工場一樓,在以樟樹砌成的牆後,就是「百煉芬芳」特展,介紹樟腦產業的發展歷史與脈絡。看似不起眼的樟腦,對大部分人而言,不就是衣櫃裡用來防蟲的「小白丸子」而已,為何是產業史上的重要角色?樟腦到底可以用來做什麼?在此藉由許多珍貴展品說分明,原來百年前樟腦可是人類發明的第一種合成塑料︰賽璐珞的基本材料,可以用來製作仕女身上的耳環、項鍊、及鈕扣,以及鋼筆、眼鏡框等等的材料,櫥櫃裡展示各類像塑膠的東西,在早年可都是珍貴的物品;而促成武器革命的無煙火藥,材料也是樟腦;甚至還能做成硝酸鹽片,促成攝影電影發達,從民生到軍事到娛樂,都少不了樟腦的身影,因為這樣,樟腦擁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然而,到了合成石化原料逐一發明後,樟腦的價值不再,也導致工場不再有運轉之必要而關廠。現今,樟腦主要作為防蟲防蟻所用,在展場裡展示許多綠油精、面速力達母、白花油等我們經常使用的防蚊藥品,讓人一見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和樟腦關係密切呢。展區裡還重現了早期山區腦寮現場的蒸餾設備,以及縮小版再現從日本進口的蒸餾設施模型,另外藉由各式動畫與互動裝置,讓我們站上感應板,就彷彿重回廠區歷史現場,「南門工場時光機」體驗了生產樟腦的過程。一樓地板上更有意外挖掘得到的電動貨梯的遺構,利用透明玻璃展示,讓大家看得更清楚。
認識了樟腦,接下來沿著階梯走進二樓展區,首檔推出的是「毛毛的洞洞國之旅—新農有機樂活玩」親子特展,帶領親子同遊臺灣的農業環境,引領我們認識各種農業與生活的友善環境,先從土壤的介紹到有機農業的教育,以認識這片土地,更設置了許多互動裝置,讓小朋友藉由互動煮菜遊戲來認識食物,了解食安問題。在洞洞國裡,老少咸宜的裝置有「拍照體驗」,歡迎拿起斗笠,站在精心規劃復古風格的展區裡,對鏡頭開心笑一下。還有深受歡迎的「種稻子」互動裝置,觀眾只要走過去,眼前大螢幕投影影像中呈現的自己,頭上會自動落下一頂斗笠,腳上套上雨鞋,模擬下田耕作的樣子,各式鳥類、生物、植物,與我們一起互動,大家比手畫腳開心得不得了。
參觀過一樓、二樓兩個特展後,南門園區還有幾處特別要去看看的地方。紅樓一旁的古樸建築,被喚作「小白宮」,1902年興建完成,作為存放鴉片的物品倉庫,外牆唭哩岸石採用的是舊臺北城拆除時的城牆石,由室外到室內分別為38cm厚之唭哩岸石與11.5cm厚的紅磚,厚實感十足、外觀顏色灰白,而得小白宮之名。修復時為了測試牆面的承受程度,在牆上鑽孔測試厚度,參觀者可以找找「鑽心試驗痕跡」所在,看一下斷面上的紅磚和唭哩岸石兩種材質。原來的小白宮是二層樓建築,但因加蓋了中間樓板而被遮蔽,修復時,決定回復二層樓展示,可抬頭看看木構屋頂、上方的小圓窗,一覽無遺。小白宮有著簡單古典歐陸的建築風格,是目前臺北少數還保有早期日本明治時期作品中較完整的建築,修復後的小白宮的新身分是多功能展示空間。
老建物活化的美好故事
後方的庭園裡的水池,看似無奇,一如公園裡的噴水池,但這處1929年所建的「四百石水池」曾經是工廠用來作為消防用水用,以防萬一發生火災等突發狀況,才能迅速取水使用,目前池中央還設置了消防栓,用來紀念這段過程。「四百石水池」現在也是後庭園裡的焦點,圍著池子,幾棵大樟樹林立,是見證樟腦工廠時期的最佳代言人,旁邊的步道是修復時挖出的唭哩岸石板道,換地方重組保存,步道兩側的亞歷山大椰子群,也和老樟樹一樣,高齡80餘歲了,樹影搖晃,也為城市裡保留了許多豐富的生態。庭園末端的磚牆,是將修建時基地內陸續出土的卵石、紅磚、唭哩岸石等舊建材加以再利用,特別重新組構為矮牆、地坪等。庭園裡許多不起眼的規畫,但一點一滴都是精心安排的歷史痕跡。庭園一旁的「呦呦‧荷造場」咖啡館,由楊英風美術館營運,因為位於紅樓的荷造場空間,再加上出自《詩經》小雅鹿鳴篇的「呦呦」兩字,成了一個別有趣味的名稱,坐在荷造場裡,在紅磚與鋼構交錯而成的空間裡,來杯咖啡、用頓餐,臨窗而坐,老樟樹的倒影映入池中,往來人們笑意盈盈,眾人皆享受古蹟之美的愉快氛圍,庭園風光盡收眼底,十分愜意。
老建築活化過程裡,許多會因時代變化與新的使用方式,藏匿了空間原有的背景,臺博館南門園區將樟腦工場原有的產業歷史結合活潑的策展方式,成為這處小而巧的博物館,勿忘來處,也融合今日新任務,正是古蹟活化的好範例。
info
臺博館南門園區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開館時間:園區 每日上午6時起開放至下午10時止,展示館 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每週一休館,全票20元、半票10元。
電話︰(02)2396-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