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秋惠文庫」珍貴典藏 臺史博看得到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番社采風圖》──守隘圖,反映出當時平埔族人與山族人之間的緊張關係(臺史博提供)。  籌備多年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最近收到大禮,那是由臺灣歷史文物收藏相當豐富的「秋惠文庫」,將珍貴的典藏品,以寄藏方式提供給臺史博。未來臺史博開館後,民眾將有機會一睹許多珍貴的臺灣歷史典藏品。
 

  為提升臺灣歷史文物典藏價值,「秋惠文庫」主人林于昉醫師,將上千件價值非凡的藏品透過寄藏方式,提供給預計在10月底開館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作為研究與展示之用。
 

  5月31日「秋惠文庫」典藏文物寄藏「臺史博」記者會當天,文建會主任秘書蔡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教授翁佳音及立法委員黃志雄皆出席與會,見證歷史性的一刻。
 

  林于昉自嘲說:「自掏腰包收購歷史文物給博物館使用,朋友笑我是天下第一傻。」不過他認為,收藏文物的目的是要與同好分享,不該藏私,有賴於機緣,能寄藏在臺史博展示,反而增加物件的存在意義,讓更多人了解臺灣歷史文物的珍貴。
 

豐富館設內涵 提升博物館價值

  林于昉感慨:「過去國立臺灣博物館有臺灣沒歷史,國立歷史博物館有歷史沒臺灣。」因此對於即將在10月開館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寄予厚望。他進一步指出,政府一向在博物館館設建置上,砸錢從不手軟,反觀擴充軟體內容時,總是躊躇不定,未來應該把眼光放遠,先厚實內涵,博物館的經營才能更長久。
 

  臺史博館長呂理政則自嘲,「林于昉交到我這個壞朋友,老是動他的歪腦筋;而我卻交到他這個好朋友,願意慷慨解囊,將最寶貴的文物都送進臺史博供大家欣賞。但我保證,一定會讓林于昉寄藏的臺灣歷史文物,透過研究、展示等方式,發揮最大效益。」呂理政說,歷史文物要能提供它的利用價值,才有價值。
 

文物奇珍 價值不凡

  這次寄藏於臺史博的重要收藏,包括反映18 世紀臺灣平埔族社會與文化特徵的《番社采風圖》、19世紀道光年間的《土俗圖》、記述清朝平定林爽文事件的銅版畫《平定臺灣戰圖》、《道光臺灣輿圖》及《臺灣內山番社輿地全圖》等。
 

見證「秋惠文庫」典藏文物寄藏「臺史博」歷史性的一刻,左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秋惠文庫」林于昉醫師、文建會主任秘書蔡湘。  當中,價格最昂貴的《番社采風圖》,是清乾隆期間,巡視臺灣監察御史六十七使臺時命畫師、畫工繪製的圖冊,以寫實筆法紀錄臺灣各地平埔族耕作、製糖、狩獵等民情風俗景象,就如同照相機般,具體且清楚地描述出當時平埔族人的生活細節。這套圖畫目前可考的約有3份,除了中研院、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擁有外,林于昉也藏有一套。
 

  寄藏文物還包括「臺灣總督府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諭告」,可得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殖民者建立現代統治制度的企圖,連臺灣人為爭取平等權利發起的政治社會運動,也能在林于昉收藏的臺灣文化協會相關文物中得到印證,如蔣渭水寫給林獻堂信中,聞名的「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手稿及各種演講傳單等。
 

  其它,像是太平洋戰爭,展現戰爭動盪張力,設計感十足的宣傳海報;臺灣光復後,空飄中共的宣傳傳單、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等政策公告,都是臺灣相當重要的史料文物。
 

臺史文物 愛不釋手

  林于昉表示,對於臺灣歷史文物的收藏,是在日本攻讀齒學博士與執業時,就養成的習慣。返臺執業後,一方面因為興趣,一方面基於推廣臺灣歷史,於是花了近10年時間,投資上億元,收集逾萬件的藏品,並於去年6月,開設「秋惠文庫」。
 

  林于昉認為,收藏古文物是了解臺灣歷史最直接的方式,跟過去在課本上讀到歷史大不相同,能近距離取閱觀賞,感受臨場的真實性。他說:「臺幣1億也只能買到兩部豪華跑車,連一戶帝寶也買不起,我寧可拿來買古文物。」
 

  雖然,目前「秋惠文庫」展設出來的文物,不到林于昉收藏的10分之1,至少也有上千件藏品,中研院教授翁佳音頻頻稱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果臺史博看不過癮,還能到「秋惠文庫」喝咖啡、看古文物,聆聽屬於臺灣人的歷史故事。
 

臺史博邀林于昉開展

  林于昉收藏的臺灣歷史文物,從荷蘭殖民時代、鄭氏王朝、清領、日治到政府遷臺等時期,涵蓋古文書、地圖、民俗藝品乃至百工文物等範圍,藏品種類多元豐富,可說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臺史博館長呂理政表示,林于昉寄藏的文物,除了會依展設需求,陸續在臺史博開館後的「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臺灣府城 400年特展等展覽中陳設出來,他期許,未來能將林于昉收集的藏品,整理出有條理的脈絡,舉辦專屬「秋惠文庫」的典藏特展,讓更多人體認臺灣歷史文物的魅力。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