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廣角鏡-推動終身學習 與正規教育接軌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教育部社教司

教育部社教司司長劉亦權。  根據內政部事務司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各縣市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口率為2.67%,其中失學的年長者就占了2.34%。在邁向老人化的社會中,終身學習的概念與實務的推動,益顯迫切。因此,今年教育部在正規與非正規教育間提供轉銜的「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機制,以鼓勵全民化終身學習的宗旨為具體行動。

提供誘因 鼓勵學習

  「終身學習法」自民國91年通過後,「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正式落實至政策面。當社區大學、文教基金會、社教團體……等開辦的許多非正規課程,也確實吸引不少有心學習的民眾參與。教育部社教司司長劉奕權為了提高全民學習的意願,特別以「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為誘因,吸引全民共同加入終身學習的行列。

  而要通過「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必須年滿22歲、有四年以上工作經驗、曾修讀40個經認證的非正規學分課程,儘管沒有學歷,也一樣可以報考大學。劉奕權說,「如同韓國的學分銀行制一樣,修完的學分可以存起來,累積一定數量的學分,就能報考大學。」而這項認證標準不僅是自學學生的福音,也是激勵成人學習的動力。

  為了順利達到全民終身學習的目標,教育部針對「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先規劃三年為試辦期。雖然目前尚未開放民間機構申請認證;不過,社教團體、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等,則因課程規劃及業務嚴謹,而被納入其中。以慎之於始為開端,劉奕權強調,「為避免課程與學分浮濫,未來的計畫將從實務中逐漸修正。」

老人學習 再現社會價值

  除鼓勵全民落實終身學習外,因應知識迅速淘汰與人類壽命延長的社會現實,劉奕權以多年來的觀察指出,「老人的學習問題應備受關注。」教育部目前將年長者的教育區分為降低不識字率計畫與鼓勵65歲以上年長者多方學習以再現老年人口的社會價值。

  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台灣的9.8%,約有225萬人口。所以,目前在降低老年人口的不識字率方面,以在各地中、小學提供的教育課程為主。劉奕權同時提出,「老人教育應以社區為範疇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與住家接近並提供與生活相關的課程才能吸引長者學習,重點在於如何提升他們的尊嚴與展現社會價值?」

  教育部預計在今年重陽節前夕,發表〈老人教育白皮書草案〉,將從系列的活動、計畫中,彰顯對老人教育的重視。在展現老人社會價值的部分,劉奕權以目前正在推動的「玩具診所」加以說明,「社區的老人們通常各有不同的專長,有的會木工、有的會裁縫、有的會機械…,團結起來後的力量就變得很大了。」

  然後一群小朋友帶著自己壞掉的玩具,與「玩具診所」的阿公、阿嬤們一起找出壞掉的原因,再共同動手修理。從中不僅能給小朋友惜福的機會教育,對於老人的貢獻與肯定,也是老人再現社會價值的方式之一。劉奕權表示,「推動終身學習固然重要,不過,在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對於老人的教育更需相關單位持續關注、共同推動。」

外籍配偶的生活適應

  而終身學習除年長者之外,還有另一需特別關心的就是近年來人口大量攀升的外籍配偶。劉奕權具體說明外籍配偶的人數之多,「在台灣的外籍配偶有37萬人,人數遠超過台灣部分縣市的人口。」所以,教育部先以《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協助她們解決一開始生活適應的問題。

  《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內容分為初階與進階,而這也是外籍配偶識字班的基本教材,在課程結束後他們通常可學習到近兩千個中文字,與台灣的基本生活適應。同時,也考量到語言障礙的問題,特別印製中印對照、中泰對照與中柬對照的雙語別冊,以縮減外籍配偶學習中文的門檻。

著重資源整合

教育部94年推動終身學習績優單位頒獎典禮。  劉奕權表示,「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理想是條漫長的路,在實踐過程中需有明確可行的政策及完善的資源整合與運用。」總之,邁向終身學習的社會,能讓個人自由而有尊嚴的成長,社會多元而有秩序的進步。而在終身學習的具體制度下,透過政府或民間單位的集思廣益,諸如阿公、阿嬤「玩具診所」的終身學習概念,將在台灣的任一角落實現。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