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橘色迷宮般的臉龐

文:鄭懿瀛 照片提供:湯光慧

  是一場錯綜複雜的紀錄。2008年5月24日的橘色黃昏,後現代之後的國美館,一如預告,在時空裡記錄但顛覆時空裡的藝術。

  有兩部紀錄片,各自言說創作的意念與軌跡,卻共同型構台灣藝術史頁裡的驚嘆!

  台灣製造第一部紀錄片「凍迷宮」很短,只有12分鐘。或者,是另類的開場白,以及序言或註解。

  領航者呂理煌言簡意賅:「迷宮,是由台灣大量生產的,塑料成型的,方型耐酸鹼容器桶,近7000個組構而成,分成VW形放射性線組佈局的迷宮場域,以及主要的S形內聚休憩性的迂迴場域。整體而言,迷宮,就是要傳達——台灣製造的創作訊息。」

  從紀錄片的創作企圖得知,參與這件大型戶外裝置藝術的創作過程既繁複又辛苦,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繁殖團隊繁殖出的成員不捨晝夜,鑽、挖、穿、縫、黏,利用「類內視鏡手術」的11個步驟組合,奮戰逾月,終於趕上2008年2月2日總統府前南廣場「一夜曇花之迷宮情境」的展演。

  接著,又連夜拆卸裝車趕運台中國美館,在寬闊包容的台灣母體上,用敬神般的心情組構,成重複變動之圖形符碼,傾述無盡的愛戀想望。

  然後吟唱五佰的歌:「喝著一杯甘甜水/水落烏雲黃昏詩/風吹雲來對天邊/天闊四海是滿滿是/成敗/亦原在/同根樹/偃未來/是看麥/發功你著知/台灣製造/台灣製造/台灣製造/台灣製造/攏總是台灣製造。」

迷宮與躲貓貓

紀錄片是序,藝術是裝置。  紀錄片是序。藝術是裝置。我在妳的生命裡穿梭,啜飲悸動,摸索妳橘色迷宮般的美麗臉龐,這才驚覺眾裡尋他千百度的荒謬徒益,因為在那燈火闌珊處,即是創意的原初。

  躲貓貓。小朋友的地理大發現。只有哥倫布和好奇心才會趨近事物的本質。組構解構,解構組構,革命建國,建國革命。等待果陀不如在迷宮裡玩捉迷藏具有戲劇般的張力,貝克特也甘拜下風。

  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夏夜,有一場真實的紀錄片無NG上映,螢幕一角,有一部紀錄片「凍迷宮」正在展示藝術的繁殖過程。

如夢甲子

  第二部紀錄片「歷史的光輝—全省美展60回顧展」比較長,95分鐘,是驚嘆。也是回顧,凍的前導,或者,是一次讓台灣藝術工作者從歷史裡發聲的嘗試,絮語如夢甲子。

  片頭裡,前文建會主委翁金珠講了若干訓勉的話,國美館館長薛保瑕也有殷殷期許,然後是這部自許為口述歷史紀錄片的導問人謝里法教授解說苦心與宗旨,有一點紀錄片特有的嚴肅與枯燥,但晚風輕拂,感傷也隨著情節發展而濃烈了起來。

  60年。光是凝視,水墨伊人便從薄霧底橋上走出膠彩的相思,何況一一推敲學院、師承以及素人,無數個藝術家乘以3至11個比賽項目再乘以60年,長成難以言盡的藝術大樹。

  廖德政描述戰後物資缺乏,作畫素材只能就地取擇的窘迫。王水金同樣感嘆當年藝術工作者清苦的生活。但是林顯模卻緬懷李石樵、楊三郎和郭雪湖等前輩大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功利算計的歲月寫生;張炳南說了一則小故事:「當時,李石樵老師認為從事藝術創作沒有辦法生活餬口,一直不肯收我當學生,經過我棄而不捨地登門懇求,他才終於首肯教我。」

  於是,像張炳南一樣的藝術執著者,就這樣前仆後繼地投入省展的歷史舞台。周志剛說起台北市三處攝影展的大型場地仍歷歷在目。廖修平與吳隆榮則異口同聲地強調:「經過省展的洗禮,是多數台灣藝術工作者最大的夢想,也是最重要的登龍之術。」

  另外,李錫奇、李奇茂、詹前裕、何肇衢、侯壽峰、謝峰生、倪朝龍、陳英傑、謝棟梁、賴傳鑑、王秀杞、陳國展、許正宗、林文海和倪再沁等從不同切點參與及關懷省展的藝術家、學者,也娓娓道出60年來豐盛、繽紛、繁雜、多變的歷史態樣。

小孩與迷宮的躲貓貓。遠觀迷宮,台灣製造,風華燦爛。

省展省思

  片尾,有人對60年的省展提出4點批評:1、許多評審委員活在過去的時空中,箝制了藝術發展的前瞻。2、展項分類太細,比藝術變成比技術。3、於是,龐大的藝術行政資源浪費在繁複的審查及展覽工作上。4、若要從60年之後繼續出發,應該要以台灣美術展之名邁步。

  第4點意見也引起口述歷史的參與者熱烈討論。有人認為省展已對台灣藝術發展做出了階段性的貢獻,在60年結束,最美,沒有遺憾;有人則力主不但不能停辦,還要走出台灣,進軍世界舞台。

  爭議總是沒有定論,但謝里法還是感性地做了巴黎式的Ending:「無論如何,那些藝術工作者在競爭中產生了很大的凝聚力,共同守護著他們的歷史舞台。而年輕一代如何延續這種精神將是一番考驗,但相信創新的感動依舊會不斷注入。總之,省展在台灣歷史的重要性不容抹去,讓人永遠懷念。」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