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之旅─漫步萬巒老厝邊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屏東縣文化局

穎川堂之窗戶鍾家萬成祖堂為傳統客家三合院,建於1894年。李氏宗祠建於1830年

  許多人都知道,屏東縣萬巒鄉向以生產豬腳聞名,但你可能不知道,萬巒還「盛產」百年以上的三合院。
根據屏東縣文化局統計,萬巒鄉是屏東境內三合院最集中之處,有的已接近兩百年歷史,這些老厝邊代表了每一宗族先祖的努力,因為他們長期的耕耘,使得歷代子孫能在大地開枝散葉。

萬成祖堂建於1894年萬巒鄉五溝村鍾家萬成祖堂

  萬巒鄉五溝村處處古厝如林,其中鍾家萬成祖堂就面向大馬路,正位於村落的中心點,最為吸引人的目光,不過,歲月走得如此匆忙,水泥路都已鋪到老房子面前,「老厝邊」還是不改容顏依然堅持本色,展現那個年代僅有的風華。

  鍾家萬成祖堂為傳統建築的客家三合院,為二個廳堂兩座護龍的夥房建築格式,並且處處顯露精細的建築風格,其中在斗拱與挑檐交接處,雕有精細的雀替,此外,正身左右房間的上面牆壁,匠師以洗石子技巧,創作出立體形狀的書法作品,日後的子孫,站在老房子四周,懷想當年的精彩建築工藝。

  由於位在村落最熱鬧的中心,鍾家的後堂房,據傳在日治時期改建過,還開過輾米廠,原來「老厝邊」不是與世隔絕,它一樣要走進時代裡,融入社區,成為大家的老鄰居。

鍾家穎川堂

鍾家穎川堂建於1883年  萬巒鄉大部分都是傳統客家夥房建築形式,再加上是同一姓氏家族興建,出現部分老房子外觀相似的情形,現在走訪的鍾家穎川堂,就與上面介紹的鍾家萬成祖堂,兩棟建築物除了門樓形式及材質不一樣之外,在三合院的外形建構上甚為相似,如同兄弟手足般的「老厝邊」,讓社區的鄰里更添一分親密的情懷。

  這座老厝邊的紅磚、紅瓦、屋頂燕尾起翹,讓人懷想起當年的流金歲月,務農家族的特性,落實在務實的建築風格上,廳堂左右的房間各有一門一窗,牆面一樣有水墨及拼貼式的兩種磁磚,印刻著當年的匠師工藝技巧。

  經過百年的時光流離,但它的風采依舊,我們盼望輝煌歲月重新來臨,在村民努力、辛勤耕耘後,家人駐足在三合院的稻口庭,在年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後,等待一個豐收季節的到來。

劉氏偉芳祖堂

劉氏偉芳祖堂建於1895年  走在五溝村的道路上,一排排「老厝邊」與你親切打招呼,這裡大都是百年以上的三合院,他們揹負歲月的重擔,房子蒼老了,走過歲月的經驗也豐富了,劉氏偉芳祖堂本身,在朱紅的磚瓦中,藏著一疊又、疊的厚重歷史發展故事,等待你來閱讀。

  原來這棟老房子最早建造的主人另有其人,後來,一名來自中國的劉氏宗祖劉偉芳帶著親友,渡海來台開墾,由於客家人克勤克儉的個性,劉姓宗祖努力辛勤工作,在五溝村買下這座宅第及土地,成為劉家的祖堂,從此千年百年薪傳給後代子孫。

  斑駁的門樓,訴說著許多歲月流傳下來的故事,門樓上貼著「家聲傳祿閣」、「世緒耀彭城」的對聯,斗拱、雀替那麼精巧地支撐著老厝邊的骨架,走過百年時光後,我們從門外、門內觀看,讓人對老厝邊心疼又關愛。

萬巒鄉萬巒村李氏宗祠

  追隨時光的腳步,國人慎終追遠的個性表露無遺,原來歲月連結了每一個家族世代的血緣與記憶,有170多年歷史的李氏宗祠,象徵了李姓家族在六堆客家地區繁衍的開始與每個過程,從最早李家宗祖—李北樹,在康熙年間在萬巒經商,到1830年興建這座傳統客家三合院,其中開枝散葉了20多個世代,著名的棒球教練李瑞麟就是第28世後代,薪火相傳,李家子孫在客家地區的發展扮演吃重的角色。

  除了家族龐大繁衍的歷史,祠堂內有一座「仙人井」,訴說著五溝村開發的一則傳奇,故事發生在17世紀,當時一群人先到二溝村開發,適逢乾旱,但竟然發現耕牛不見了,族人一路追去,才在現今五溝村處,發現牛隻在一處地方狂飲噴出的泉水,解決了當地的乾旱之苦,後來這裡就是五溝村最早開發的地方,族人認為有仙人指點,因而稱為「仙人井」,不過,現今井水枯竭,族人在水井上方覆網,時事移轉,讓人不勝感嘆。

  走訪這座李氏族人的祠堂,有著大家族的氣勢,門樓及正身的屋頂都有彩磁飾帶,也處處可見精巧樸實的工藝,出現在門窗、斗拱上,但由於祠堂早已有上百年歷史,近年在部分牆面,已用水泥、洗石子翻修過,門楣上寫著「猶龍世第、族馬家聲」,彷彿訴說著家族的輝煌歷史。

穎川堂建於1883年劉氏偉芳祖堂建於1895年陳氏穎川堂建於1917年

萬巒鄉佳和村陳宅穎川堂

  在萬巒鄉及周邊地區,擁有不少傳統的客家三合院,彷彿這已成為客家部落的最大特色,但是同樣位於萬巒鄉佳和村的陳宅穎川堂,卻是極少數的閩南建築,顯得更加珍貴,尤其陳宅是萬巒鄉第一任鄉長陳超所創建,建此住宅的工匠來自澎湖,從資料上來看,屏東縣三合院有不少建造匠師是澎湖人,這不知是巧合還是當時匠師潮流。

  不知是否為澎湖匠師關係,陳宅所使用的亂石砌牆,格外富有自然趣味,雖然這些石頭不是澎湖的咕咾石,比較像島內四處可見的石塊,但經過匠師的巧心,讓「亂石牆」融入近百年三合院的一部分,此外,馬背形態院門、各護龍之間以紅磚砌牆等早年閩式建築的精華,都出現在陳宅中,讓參觀者眼睛為之一亮。

  不過,「老厝邊」在漫長的歲月中,難免會經過天災地變,陳宅在2003年的杜鵑颱風中受到重創,正身、左護龍的屋頂被強風嚴重破壞,族人不得已以現代的紅色屋頂,替代當年的紅瓦片,這也是老厝邊最大的無奈,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只能默默承受。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