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館─五條港地方文化館 再生的歷史資產

文:李欣如

  接近台南海安路兩側,總能感受到一種幾近頹廢荒涼的美感。這是因為多年前開挖地下道未果,社區居民與藝術家因政策的錯誤而促成的美麗景象,不過,動人的風景不只如此,循著這座戶外藝術館旁的小巷走進,巷弄間還有許多故事等著被聽見與看見哩!

  遍及各鄉鎮的地方文化館,就像是溝通觸媒一般,讓認識在地文化,變得又親近、又容易。不過,以藝術街道聞名、打破館舍具象概念的「五條港地方文化館」,其迷人風景絕對值得一訪再訪。

打破文化館的具象概念

  五條港,顧名思義就是由五條港街形成的歷史區域。此區域因商業鼎盛需要而產生,歷經光榮期、沒落期,甚至隨著道路拓寬,都市紋理還一度被破壞殆盡。幸好從1998年開始,有一群關心五條港歷史區域的社區居民、團體與學者,共同投入社區環境的營造。

  多年前海安路的開挖,不僅截斷五條港殘留的都市紋理,也埋下當地商圈沒落的命運。居民為力挽狂瀾歷經多年投入,當社區環境營造的自主機制逐漸成型後,居民便有意成立對五條港地區發展有幫助的社區組織,並進一步爭取文建會的「社區營造新點子」、「地方文化館計畫」等公部門資源。直至2003年五條港發展協會正式成立,現任理事長張國楠與多數成員一樣,發自於「在地人不做,也沒有人會幫你做」的想法,投入至今,已近十年。

  由於五條港的歷史區域範圍廣闊,保有豐富的歷史資產與生活文化內涵,因此,五條港的地方文化館以整個區域就是一個館,而館中另設立多個據點,來呈現當地從過去發展至現在的歷史脈絡。一方面希望保存地方文化,並促成新生活文化的內涵再生;另一方面,也致力跳脫舊市區硬體改造的思考,兼顧新舊軟硬體再生的可能。

連結各據點 推動社區再生

昔日五條港區的海安路,以藝術造街極具特色。(侯聰慧攝)  目前五條港地方文化館的據點包含,「北勢街老街的歷史資訊中心」、「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的生活文化中心」、「台南市YMCA的健康生活中心」、「看西街教會的社區學習中心」、「施氏大宗祠的傳統藝文中心」還有以協進國小為據點的「台南市五條港地方文化館—鄉土教育中心」。

  五條港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國楠表示:「因為擔心單一館的功能不夠周延,所以才在區域內規劃多個據點,以展現不同的特色、發揮不同的功能。」目前已規劃完成的據點有,生活文化、歷史資訊、健康生活、社區學習交流、傳統藝文中心,以及鄉土教育中心。而在五條港地方文化館的漸進發展過程中,「還有好多想法在醞釀,待水到渠成就可以一一面世了。」

  從五條港地方文化館的實例可見,在民間力量與公部門資源的整合下,發自於在地力量的地方文化館,已打破侷限的單點發展,並能與區域甚至於縣市內的其他館舍進行連結、互動。

  雖然地方文化館成立目的在於,「將閒置空間再利用,發展為當地居民凝聚地方意識、表現地方特色、述說地方故事的空間。」不過,從地方文化館的廣角看出去,無論是先人流過的汗、耕耘過的痕跡,又或許因過時而被視為「俗又有力」的傳統事物,其實都是生活底層動人的生命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