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好書飄洋過海 休士頓讀台灣冊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蕭邦文教基金會

  理想的實現,是許多人辛勤耕耘付出的結果,其中包含本身熟知的與不熟知的朋友。在休士頓就有一群人,為開墾華人的心靈綠地各方奔走,最後終於在去年的「全國好書交換」活動後,得到近四萬本的餘書轉贈,而實現了成立圖書館的理想。

回饋華人社會的禮物

館藏約三萬冊,重複的書籍再轉贈到有圖書室的單位。  去年七月底,休士頓首都銀行總經理戴建民、文藻外語學院法文系教授鍾玉英及其先生一同向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請益,「如何將書店又少、又小的休士頓,營造成滿溢書香的地區?」當時適逢「全國好書交換」活動告一段落,而各鄉鎮市區圖書館恰巧又在規劃、評估餘書轉贈的單位,因此,他們積極的爭取,得到文建會四萬餘本的贈書。

  有了書籍後,鍾玉英回到休士頓就開始找地方、刷油漆、擺書架、尋求贊助、學習書籍的編目與歸類,不間斷的持續籌備,就是希望能早日成立方便華人閱讀的館室。她笑說,「憑藉著回饋華人社會的心,對圖書館經營完全外行的他們,讓圖書館從零到有,對圖書館的管理也從不會到會。」一路走來,有苦、也有甘。

  而他們最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整理這麼大量的書以及如何編目?一切從頭開始的鍾玉英就到美國國會圖書館觀摩、跟當地修讀圖書館科系或在圖書館打工的留學生討論…。等到她對基本的圖書分類、編目方法有概括性的了解後,接著由國中圖負責打包轉贈的圖書就在十一月,一批一批的進入圖書館了。

  在當地義工與戴建民先生動員銀行行員的雙重人力支援下,讓贈書得以儘快被整理、歸類。因此,今年三月以文史哲、藝術、健康、兒童為主要館藏的「蕭邦藝文書廊」得以順利面世。

回台學習圖書編目

義工們整理飄洋過海的贈書  雖然「蕭邦藝文書廊」開幕至今才近四個月,不過,因位於王朝商場的一樓,鄰近還有三家超市、中華文化中心、華僑文化中心、十多家中文學校、老人活動中心…等,因地利之便,提供了約二十萬華人心靈休憩的園地。鍾玉英表示,「休士頓地區的華人也因此得知、並且認同文化資源再利用的理念,還曾有人背著一大袋書要捐書給圖書館哩!」

  走過圖書館的初步策劃階段,鍾玉英今年也趁著回台灣的機會到國立台中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學習中文圖書的編目與配合圖書推廣的活動。她說,「飄洋過海而來的贈書被當地華人視為寶,所以,未來將配合館內的書籍、辦理相關活動,將圖書的效益發揮至最大。」

有限書籍 無限可能

「蕭邦藝文書廊」外觀  因為「蕭邦藝文書廊」以家的氛圍為出發,所以,儘管一星期只休假一天,還是有人會抱怨「沒到圖書館的日子真難受。」的確,「家」始終是每個人日夜所掛念的,而「蕭邦藝文書廊」也恰巧扮演著維繫家庭情感的重要一員。

  出生、成長乃至於住在休士頓的兒童大多會聽、會說中文,不過,卻不會寫、不會看,導致館內近六千冊的兒童圖書卻始終與兒童們有著似近又遠的隔閡。有趣的是,借兒童圖書的多為爺爺、奶奶或媽媽。鍾玉英曾好奇地問借兒童書的成年人,他們皆回答「是要唸給小朋友聽的啦!」

  一位媽媽說,「她兩歲的小朋友在聽完故事後,雖然看不懂,卻一直要抱書看。」另一位爺爺也說,「應孫子要聽故事的要求,他腦子又記不住那麼多故事,到圖書館借故事書最好啦!」連要教孫子畫畫的奶奶,也可以在圖書館中找到模擬的範本喔!

文化根、故鄉情的心靈園地是書籍 也是情感的流通

  「全國好書交換」活動在台灣,滿足了許多人在第一時間換到好書的想望;在休士頓,則帶給當地華人懷想故鄉情、誘發兒童學習中文字的效益。更重要的是,「文化資源再利用」的效益將在台灣,以及台灣以外的空間中繼續發光、發亮。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