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全國好書交換─出版團體無私付出好 書交換價值放大

文:李欣如

  「讓書本去旅行」好有浪跡天涯的美感,只不過書最後究竟到哪去了?沒有人說得清,原以為是遺留在沙灘上的腳印將漸漸被洗褪,沒想到留下的竟是貝殼,永遠響著熟悉的迴音。就像在好書交換與循環的過程裡,書本不只停佇在某一個點,而是在流轉過的心頭上,泛起陣陣漣漪。

  由國立台中圖書館辦理的「全國好書交換日」活動已進入第五年,主要以交換好書的方式,來增進書籍的流通、活絡圖書的生命力。活動期間,除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大力響應外,公益團體、基金會、地方人士還有出版業者也皆紛紛參與捐書活動。尤其是一向以販售書籍為收益的出版社與書店的加入,更增強民眾參與好書交換的動力。

感動而喚起的行動

允晨文化推出「二舊換一新」活動,促進書籍的流通。(允晨文化提供)  在今年「全國好書交換日」活動展開前夕,看見允晨文化網頁上的「好書交換,二舊換一新」活動,感到興趣。懷著「天底下哪有這種好事?」的心情點進活動網頁,結果超乎預期的想像,真的只要「提供手邊可以與他人分享的書籍兩冊,就可換得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一本」。

  不過,因為不得不讓出版的新書回歸到出版市場,所以,未來只提供每一本新書有十五本的換書量。而所有換來的書籍也將一一公布在網頁上,待年底統一彙整後,再全數捐給偏遠地區的學校或圖書館。

  其實,引發允晨文化有此構想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爺爺,以及一間自詡為「為公益而存在」的信義書局。

  允晨文化企劃鐘芳品形容,「是由一種觸碰到心靈的感受所堆疊起來的,然後熱情就來了。」那位七十多歲的老讀者,習於與文字有限的負載力溝通並相濡以沫,而其個人的購書量與閱讀量,也就可想而知。在一回談話中,老爺爺分享自己曾在天母的一家舊書店,以「兩本換一本」的經驗,她記得老讀者臉上滿足的神情,也沒忘記之後這家舊書店的規模,一天比一天大……。

  一如往常,今年允晨文化也到台北國際書展現場擺攤。參展期間,位於都會區的信義書局老闆娘陳麗卿也到現場閒話家常,雖然平時與信義書局維持著客戶間的關係,但是在得知信義書局長期投入公益活動的點滴後,讓鍾芳品感動不已,同時也激起她「應該要為社會做些什麼」的熱情。

  就這樣「好書交換,二舊換一新」的構想與行動,慢慢成形了。鐘芳品表示︰「出版社提供新書,也能加強民眾換書動力。」認為這一切都是機緣的她,將透過加工、增值,進而一一傳遞的書本,視實際需求傳到偏遠地區的學校或是圖書館。對此,允晨文化計畫與信義書局合作,讓書香能傳至更遠、更多的地方。

為公益而存在的信義書局

打開一書,看見另一世界。(李欣如攝)  視書店為理想、為生活的老闆林家成,還有他時常烤糕點、做優格、熬燉龜苓膏……在書店門口義賣的妻子陳麗卿,是投入公益不遺餘力的有心人。將書店經營成社區公益的據點的他們,自從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後,兩人對於遭受天災襲擾的中南部居民,始終維持著一份關懷之情。

  長期投注心力做公益的林家成夫婦,不僅時常關注如台中縣和平鄉的白冷國小學童、南投縣信義鄉羅娜國小學童與社區……等偏遠地區的物資是否足夠,也時常集結社區居民力量或是自掏腰包,適時給予協助。

  就像陳麗卿前幾天得知台東家扶中心募不到物資,就連忙將當季水果芒果製作成優格義賣,她準備將募得的白米與書籍,還有隔壁醫師娘搬家捐出的好幾十箱家當,連同其他鄰居捐出的電器,分別送往台東家扶中心與台中縣的白冷國小。言談中透露,她通常只想著要如何募款、募書,對於目的地多遠以及需要多少運費?從不是她擔心的,「只要募集到設定的目標,就算是自己開車也要送到。」由於他們的無私奉獻,連協助運送物資的貨運公司,都破例打了不錯的折扣哩!

  在普遍利慾薰心的社會裡,那一次又一次執著無悔的舉動,總讓人心底泛起一股又一股的暖流。或許正如陳麗卿所言,「只要有做公益的機會,貴人也就會出現。」而這回她投入公益的故事,不僅感動了出版社,還促使他們提供當年度出版的新書來響應,她打趣地說,「做生意也一樣可以做公益」。

放進交換循環 延續書籍生命

「讓書去旅行」是允晨文化配合中時開卷,推廣閱讀的另一行動。(允晨文化提供)  允晨文化選擇間接地為好書交換盡力,而印書小舖營運總監張輝潭則早在公司成立前就以個人力量參與全國好書交換的活動。他表示,「因公司業務繁忙,所以參與率並不算高。」只是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放進交換的循環而已。

  特別的是,印書小舖是台灣第一個專注於自費出版的文化事業體,所以,「讓庫存書可藉此機會流通出去,讓書可以送到喜歡它的人手上。」也是出版社最重要的目的。張輝潭強調,「得以流通的書籍,其展現的價值將比價格更有意義。」

  由於印書小舖的客戶來自四面八方,書籍種類包羅萬象,曾經手的文稿有:文學創作、命理、遊記、抗癌記事、手工藝、收藏品、論文、宗教哲思、心理教育等類,至於如何將書放進好書交換的循環系統?他們則視當下有哪一類書較多,且作者願意提供交換或贈閱,才會開始整理、釋出。

  雖然由印書小舖出版的大部分圖書,還是會進入全國各書店販售的通路,「只是銷售情況如不理想,退回來的書就會透過好書交換的活動,讓圖書能不停地流通。」張輝潭不諱言地說,其實大多數的作者自費出版圖書的目的並非要賺錢,而是希望以文會友、經由書籍來散播自己的想法與創作。

  所以,讀者關注的不應只是圖書的價格,如果能從圖書的價值來看,其間的無形利益將無限被放大。對張輝潭來說,「書的價值來自於它被閱讀、運用與再利用的過程。」沒賣出去的圖書,透過交換來反覆找到讀者,才是讓書生命可以延續的方法。

  張輝潭同時也建議,「倘若出版社能接受出書不完全是為了獲利賺錢」的觀念,並將思維放在「如何設法讓書不斷地被閱讀?」或許才是最符合目前出版目的的流通方式。

  「要讓書找到讀者,而不僅只是找到買主。」以個人力量參與全國好書交換活動已三年多的張輝潭,到成立出版社後,集結更多圖書資源後一併加入,他的觀念是,「書被買回家,讀完後放在書櫃裡,影響的是一個人或一家子人;但是,將書放進交換的循環裡,影響的是許多不同階層與族群的人。」基於影響層面的不同意義,這又何嘗不是促進社會共同利益的有力方式?

建議設立好書交換的網路平台

  對於愛書人來說,一年才一次的全國好書交換,真是太不過癮了。張輝潭建議,「將好書交流的機制建立成一網路平台。」如此一來,大家平時就能透過網路機制來進行交換,而書就放在每一區的公共圖書館裡,民眾不僅能就近彼此分享圖書,好書交換也有機會成為更多人的生活習慣了。

  最後,張輝潭再次強調,「讓書進入交換的場域,不見得會讓原本想買該書的人不去買書,反而可能讓原本不知道的人,因而喜歡上而去買書。」他還舉例,一本定價250元的書,賣出去有250元的營收,沒賣出去則是0元,一旦放進交換的循環系統中,無形的利益將遠大於250元。

  如果大家都能從促進社會共同利益的角度來看,參與「全國好書交換活動」豈不是延續圖書生命、不斷放大圖書價值的最佳方式。

閱讀,是所有藝文活動的基礎。(李欣如攝)打開一書,看見另一世界。(李欣如攝)坐擁書海的表情,是幸福的。(李欣如攝)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