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之旅-南投縣文化園區 宛如時光長廊

文:黃宇 照片提供:黃宇

紅花掩映武德殿。  武德殿是日本帝國殖民時,霸權統治的象徵;時空更迭,南投武德殿變身為「南投縣文化園區」,既是全國首座縣級歷史博物館,更是閒置空間再利用典範。帝國殖民、警察統治印記猶存,卻已風雲流散,取而代之的是凸顯台灣本土、在地精神傳承的人文、工藝歷史。

昔日武道場 戰後警政單位接管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甲午戰爭擊敗清廷,於是在民間推波助瀾下,「大日本武德會」創立,開啟興建「武德殿」風潮,並延伸到海外殖民地,南投武德殿即是在1937年時設置的武道場。

  日本為壓制殖民地人民抗日,進行嚴密的警察統治,而武德殿的興建與運作經費,除了官方補助,即是警察捐贈或向地方仕紳募集而來;武德殿平常是日本警察訓練的的武道場,兩造關係非常密切。因而位於南投市中心的武德殿,戰後就由警政單位接收,成為南投縣警局辦公處所,迄今,南投縣警局長等主管的職務宿舍,都在武德殿周遭。

歷三任縣長 遇震災兩度重修

南投陶器。  武德殿及周邊建築,嗣後一度成為軍公教福利中心、山地農牧局及環保局辦公處所,建物日漸破舊。民國83年,當時的縣長林源朗,鑑於鄉土文化尋根熱潮蓬勃發展,因而在當時的縣議員、現任南投縣長李朝卿提議下,決定將武德殿及周邊建築,規畫為南投縣文化園區。

  民國87年,在縣長彭百顯任內,南投縣文化園區終於在克服萬難的情況下完成,內部包括縣史館、南投陶展示館、圖書文獻閱覽室、典藏室及行政辦公室。

  詎料,翌年921集集大地震,重創南投縣,也讓舊建築重生的武德殿,再臨浩劫。百年大震後,重建工程展開,雖然災修工程難度比新建工程還要高,但在千頭萬緒的重建過程中,縣府仍將武德殿前方、環保局使用的建築物納入,做為南投縣藝術家資料館,並在林宗男縣長任內竣工,讓園區設備更臻完備。

建築風格兼容並蓄 值得品味

  武德殿是仿中國唐風的木造建築,卻也發揚日本傳統社殿的建築形式,就建築物本身,也頗有可觀之處,值得細細回味。而武德殿建築在架高的基台上,步上階梯時,即有「參拜」的意味,更凸顯武德殿「高高在上」的地位。

  由於武道場防止訓練時受傷的功能考量,在武德殿下設有避震彈簧,訓練柔道、劍道時,吆喝聲與撞擊聲更震撼人心。而在武德殿內外,擺設的三輪車、牛車、宮燈、轎子,正是台灣庶民生活必備的器具,與殖民威權象徵的武德殿相較,更引人遙想當年光景,撫今追昔,平添感慨。

南投陶燒兩百年 薪灰冷處覓窯痕

竹碳陶鐘。  「南投陶」曾經引領一代風騷,數度興衰浮沉,近年來則以觀光陶藝再現風華,而集集添興窯與工研院合作,在陶土中加入竹碳粉,燒製具有遠紅外線功能的竹碳陶,結合傳統技藝與創新科技的作法,更讓南投陶浴火重生!

  南投縣文化園區設置「南投陶展示館」,讓許多年輕人莫名其妙,究實,陶藝製品被塑膠製品取代而沒落固然是主要原因,文化的斷層更是重要因素。

  南投陶展示館介紹「南投陶」的沿革,陶土的種類、捏陶、拉胚等製作方法;並展出傳統蛇窯、登窯與包子窯模型。還有傳統南投陶藝器皿包括防空缸、陶棺、飯缸、陶枕、神像等。

陶枕頭。  南投陶早在清嘉慶年間(1796)就在目前的南投市牛運堀設窯,燒製磚瓦,並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窯業。古文物專家梁志忠研究,南投陶創窯百年後,日本據台,當時的南投廳長小柳重道,更向總督府爭取經費,邀請日本愛知縣的陶器技術師龜岡安太郎來台,在南投設置「技術者養成所」,提升技術,擴展生產及銷路,「南投燒」因而迅速打響全國性的知名度。

  而由龜岡安太郎學生劉樹枝經營的「協德窯」,為對品質負責,都會在陶藝器皿底部蓋上「南投燒」或「台灣南投」的印款,因為品質受肯定,獲選在南投郡物產陳列館「聚芳館」展示;並進而獲選為台中州名產,在台中州物產陳列館「行啟紀念館」展售,與大甲草蓆一樣,享譽海內外。

防空陶缸。  近年來,南投陶在有心人士努力下,以觀光文化陶藝面貌重現,傳統窯業如水里蛇窯、集集添興窯,都在脫胎換骨後,調整腳步再出發,而小型的陶藝工作室更如雨後春筍。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前,自日本愛知縣邀聘陶器技術師龜岡安太郎來台,為南投陶強化技術與品質;百年後,集集添興窯製作的竹筍造型的竹碳陶鐘,也遠赴東瀛,在日本愛知博覽會中,由朱宗慶打擊樂團展演,譜寫台日陶藝文化交流的「百年物語」。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