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台灣文學苑-柯裕棻 在想像中停歇 在書寫中靠岸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易繼中

  柯裕棻是作家,寫散文、寫短篇小說;她也是大學教授,教的是傳播。打破一般人以為的影像刺激將阻礙思考的邏輯,她不僅喜歡閱讀、更喜歡看電視,因為「這是什麼?」的好奇心,促使她將觸角深入不同領域,並將生活中的體會化作文字,進而感染閱讀她作品的每一個人。

無意開啟的創作之門

圖片  出生在台東的柯裕棻,成長於喜愛閱讀的公務員家庭,從小就比同年齡層的人多了許多閱讀的機會,從世界名著到中國經典紅樓夢都滋養著她的心靈,而讀的書籍愈多,體內的創作因子便也跟著跳動起來。

  一個「寫寫看也好」的念頭,開啟柯裕棻試著寫、試著投稿的創作之門,然後享受著作品一次又一次被刊登的喜悅。她回憶還是學生時期的自己笑說,「當時創作的動力,好像只是為了多賺些稿費。因為每被刊登一次,代表零用錢又多了一些。」那時青澀的寫作,則寄託著她小小的夢想。

  一直到美國念博士班時因看到「華航旅行文學獎」的訊息,才一時興起決定將過去未發表過的作品整理、寄出,然後參賽。「誰知,竟得獎了!」喜悅中還帶點懷疑的柯裕棻還偷偷在心底問自己「這樣的內容可以喔?」得到文學獎的肯定後,她總算更有膽子與信心,從此,在多元文學浸淫下的她開始認真創作,也讓學生時期賺零用錢的單純夢想,漸漸萌芽了。

她,有出書潔癖

  接下來,她便開始認真地寫短篇小說,認真地參加比賽,當然最後也不負自己所望,得到「時報文學獎」的殊榮。然而,有出版潔癖的她,不僅沒有在得獎後積極創作與發表作品,連幫報社寫專欄或集結作品成冊,都是在身旁朋友的催促下達成的。

  而得獎到出書的過程整整有八年之久,對於出書柯裕棻有她的堅持——「希望書中每一篇文章的調性都一致,儘管只是生活中細微的體察,都還是不希望以雜集的方式呈現。」

  因此,柯裕棻的第一本散文集《青春無法歸類》就是在出版社編輯「拖下去也不是辦法」的說服下,她才乖乖地交出所有在專欄發表過的文章,以提供出版社抽出概念一致的稿件,以勾勒出她心中都會女子的輪廓。

  當柯裕棻有了出書的概念後,隔年,也恰巧接受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的邀稿,於是她要求自己開出主題,將過去經歷過模糊概念、感覺做一釐清,以形成一創作主軸。最後,一本關於她在都市生活、行走、張望、看見來來去去人的作品,則成了她的第二本散文集《恍惚的慢板》。

她,有寫作習癖

  由此看來,作家似乎比常人有更細膩的感覺神經,舉凡走路、看著、站著…都能窺見生活深層的景象。只不過,有人七步成詩、有人才高八斗,處於任何狀態都能寫…,但是對柯裕棻來說,以上種種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柯裕棻說自己是個容易分心的人,寫東西時除了需獨處,還得用尤加利味道的香皂洗澡,穿上黑色棉質的寬大T恤,並且戴上髮箍和眼鏡,展現出有如異教女尼的怪誕修行。不只如此,她還會像許多人睡覺認床一樣,認電腦螢幕。結果當然就是只能在家寫,無法浪漫地四處為家去感受、寫作了。

小說是文學理論的延伸啊

  而是大學教授、也是作家的柯裕棻如何在撰寫研究報告與寫散文、小說間,適當地跳脫、轉換心境?似乎會造成人格分裂的寫作氛圍裡,她則平和地說,「都是寫作,都需要專心,沒有不一樣的啊!」不過,從她最近的短篇小說《冰箱》中展現出的想像力與趣味性,實在很難說服讀者傳播領域的研究報告與小說的創作是一樣的啊?

  小說集《冰箱》中,有聞得到分手味道的情人、有大家到目的都一樣近也一樣遠的世界…,種種非現實的世界想像,容納了長久備受壓抑的心靈。而這些題材則來自於柯裕棻從文學理論中,引發出來的想像。

寫作讓柯裕棻得到安歇

照片  柯裕棻認為「寫作改變了自己的性格。」當她憂鬱的時候認真寫作,然後在不停地摒棄自己、建構自己之時,她才得以真正地面對自己。很多時候,她透過寫作以得到莫大的安歇…。

柯裕棻小檔案

  柯裕棻任教於政治大學新聞系。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藝術博士。

  著有文集《青春無法歸類》(大塊文化) 、《恍惚的慢板》(大塊文化)、《冰箱》(聯合文學)。

  常發表評論、散文或書評於《聯合文學》、《誠品好讀》等雜誌和報紙藝文版面。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