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物館─台中炭索館 探索木炭知識

文:蕭尚文 照片提供:蕭尚文

  儘管台灣現有的炭窯少之又少,但想要一窺木炭與人類歷史的關係,你可以到台中知高庄「炭索館」走一遭,60坪大的展館及40坪大的DIY教室,會讓你發現,原來木炭跟人類是那麼地親近。

  走進「炭索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縮小比例尺的炭窯,及一座備長炭琴,展館內更陳列137種各式木炭以及與木炭相關的製品。搭配炭索館所屬之苗栗三義龍騰的四座炭窯,參觀者可以走進炭窯內部,瞭解真實炭窯的結構以及製炭的過程。

何榮耀純為付出

木炭業發展已有兩千年,至今仍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在這個產業已經有20年的歷史了」身兼木炭公會常務理事的館長何榮耀說︰「做這個館只有賠錢,沒有賺錢,我只是想把我熱愛的木炭產業的一些資料留下來,供子孫懷念,如果大家有興趣,願意多瞭解一點跟木炭有關的事情,我也很願意貢獻自己的知識。」47歲的何榮耀早期從事五金買賣,後來因為賣烤肉架,而有機會接觸到木炭產業,這一投入就是20年的光景。

  「我去很多國家參觀過他們的炭窯,各地的製造方法都不一樣,因此我回來後就自己改良炭窯,讓炭窯的建造成本下降,但是可以燒出品質更好的木炭。」一談到木炭及炭窯,何榮耀的眼裡彷彿散發出光芒。

  「老一輩的人看到木炭黑黑的,都認為是很髒的東西,年輕一代的人看到木炭黑黑的,則認為是一種傳統產業、夕陽工業。」說到木炭業在台灣的發展,何榮耀不禁搖頭,「國內現在使用木炭最大宗的還是BBQ及燒烤店,活性碳濾心及活性碳相關產品也需要不同材料的木炭,奈米技術開始發展後,碳的應用更廣了,但是碳的來源,還是要從燒木炭開始,算是傳統產業加上高科技的一種新產品。」

  台灣地區的木炭供給,目前以進口為主要來源,2002年以前的平均進口量約30,615公噸,主要進口來源國分別為印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及泰國。而在台灣,一個最基本款的磚建炭窯,要台幣40萬,但木材取得的成本比東南亞高,因此目前大家在市面上購買的中秋炭烤的木炭,大多來自印尼。機械窯的造價,至少要100萬起跳,而且維修的經費驚人,因此小型炭窯場都還是以傳統窯為主,但是想要達到控溫良好,製造炭窯的技術就要提升,當然測溫感應器更是少不了的裝置。

教育與觀光結合

  實際參觀三義的炭窯,才知道何榮耀很細心地搭建4座不同形式的炭窯,其目的還是為了將教育與觀光結合,希望來參觀的民眾,可以一次看到4種不同的窯體,他說:「我計畫4個窯在不同時間封窯,這樣子民眾不管何時來參觀,都可以看到不同時間的窯身,並感受溫度的變化,如果民眾剛好可以碰到空窯,就可以親眼看到、親手摸到,這種身歷其境的感受比用講的更有效」。

  何榮耀覺得近來有許多人斷章取義,一味要大家不要使用木炭,是不智的作法。「大家想想,六十年代以前,每天家家戶戶燒木炭、燒煤炭,白煙從煙囪升起,但天空還是那麼清澈,河川也都很乾淨,但七十年代以後,工業開始蓬勃發展,整個世界被污染,是因為石化燃料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改變了,因此不該叫木炭背黑鍋,木炭只是陸上植物碳循環的一部分而已,屬於自然碳循環體系。」

推廣「製炭保碳」概念

圖片。  最近因為二氧化碳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問題受到各國關注,因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暖的戰略。減少排放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直接減排,即工業減排;二是間接減排,即發揮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森林植被因有“固碳”的功能,即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後,會持續不斷地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以穩態碳的形式固定在生態系統中。一旦碳被固定在植物中,就會減少二氧化碳的生成。不過在生成木炭的過程,科學家也發現,雖然生成木炭的過程中,會製造二氧化碳,但有40%的碳會被完整地保留在木炭中,而木炭並不會像死亡的樹木或落葉一樣,在腐壞時另外生成二氧化碳。這個「製炭保碳」概念相當弔詭,但也都呈現真確的數據,因此農委會開始有人著手研究不同顆粒的木炭是否能夠替代部分農業用肥料,因為肥料所製造的二氧化碳量,更是驚人。

  其實目前炭索館最固定的參觀人員,屬寶山里社區發展協會所引進的其他社區相互參觀的團體,炭索館在民國94年成立時,就加入台中市地方文物館的行列,對外免費開放參觀,因此,除了展館導覽,課程說明之外,DIY教室也另外開放自費的炭皂製作及手繪竹炭等課程,以滿足不同參觀者的需求。而寶山里有許多農民,農閒時會做編草教學,因此炭索館DIY教室也與附近農民合作,將場地借出,一同推動鄉里文化傳遞的工作。

  木炭業可稱之為傳統產業,經由文獻發現,它已經與人類相處至少有2千年的時間,如果你對認識木炭有興趣的話,不妨走一趟台中「炭索館」,讓導覽員為你介紹木炭背後的所有故事,你將會有一趟豐盛的文化之旅。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