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為台灣史奠基 建構主體文化

文:薛秀芳 照片提供:侯聰慧/攝影

  絕大多數台灣人兒時就能背頌唐詩三百首,以前教育體制裡,國文課本也都教授這類的古典詩詞,卻很少聽人談到台灣的古典詩句,甚至可能還有人認為台灣沒有古典文學。四百年來,台灣歷經漢族、荷蘭、西班牙、日本人相繼入居,那些斷簡殘篇、流失散佚的史料,如無系統地蒐集、整理、便無法一窺台灣史的全貌。有鑑於此,文建會自2001年結合國內重要學術機構,如國家台灣文學館、台灣大學、中研院,並結合民間的力量─遠流出版公司,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推動這項長期性國家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目前積極進行的有《全臺詩》、《臺灣史料集成》、《臺灣歷史辭典》,透過這三套書的編輯出版,一則凸顯台灣多元複雜的主體性,一則喚起全民共同經驗的歷史記憶。

台灣文獻 贈鄉鎮圖書館

  新書發表記者會上,副總統呂秀蓮表示:「之前美國商業周刊選出科技一百強的企業,十一家台灣企業榜上有名,成吉思汗用武力征服了歐亞大陸,台灣未來應該用科技、人權與文化的柔性國力,讓世界看見台灣。」副總統呂秀蓮將這些作品贈送給苗栗竹南鎮立李科永圖書館、桃園大溪鎮立圖書館代表,未來公共圖書館都將典藏這套台灣文獻,實現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想法。

  文建會副主委吳密察表示:「1887年的日本已有專門機構負責調查編纂國家歷史,相對而言,台灣起步已經晚了一百二十年,如果現在不做,更待何時?十九、二十世紀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也開始在海外各地蒐集日本的相關史料,十七世紀台灣部分史料的空白,就在這段海外調查的過程中被彌補上了。」他更道出:「戰後台灣史料的整理工作當中,規模最大、貢獻最深的就屬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周憲文主編的《臺灣研究叢刊》與《臺灣文獻叢刊》,但因時代政治環境因素,內容多已刪減修改,故當務之急就是整理與出版台灣史料,以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他認為這次出版的書籍不計較智慧財產權,而是屬於全民共有,日本已經持續了一個世紀,故無論如何都要在其任內跨出這一步,且至少需持續進行十到二十年。

施懿琳的台灣詩心情

  《全臺詩》編纂計畫主持人,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施懿琳表示,很多人認為台灣沒有古典文學,肇因於出版流通不廣,讓明清以來的漢詩作品資料蒐集整理困難。但《全臺詩》是在「以人繫詩」的原則下,收集明鄭至1945年之間的台灣古典詩,前後將近三百年,目前先出版五冊,收錄從明鄭至清咸豐元年,約有八十萬言,整個計畫預計將在2010年完成。她也說,編輯原則按照詩人出生年代的先後排列,盡量將同一詩人的所有作品都收入,包括未發表的手稿、報章雜誌的投稿等;隨著後來印刷的普及與媒體逐漸發達,數量將非常可觀,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與高度文學價值的台灣史詩資產。

  另一項奠基工程則是與台灣大學合作的《臺灣史料集成》,計畫主持人之一的李文良教授表示:「史料整理是一項百年大業,也是屬於勞力密集產業,因為只要錯了一字,或少了一篇文章,都會造成遺憾與影響。」此書初期內容先以明清時期之政府檔案、方志的整理為起步,其中《明清臺灣檔案彙編》此次先行出版八冊,收錄自明嘉靖26年(1547)至清康熙22年(1683),清帝國領有台灣以前,有關台灣本島及鄰近海域的公文史料。

資源共享 推動網路版

  如果說台灣相關歷史資料之編輯是進入二十世紀才展開的話,台灣歷史工具辭書也是近幾年才見出版。預計今年六月才正式出版的《臺灣歷史辭典》,收錄辭目超過4600則,共計160餘萬字,編錄附表45個,可表現出一、二十年來台灣史研究成果。計畫主持人許雪姬也說,辭典最後除了附上辭引之外,也附有參考書目資料,讓使用者能在此書之外,也能參閱其他資料。

  許雪姬表示,她更希望在紙本之外,辭典內容未來能透過網路,供各界溝通討論,並立即修正,讓辭典內容更趨完整、完美。對此,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說,既然遠流都已推出大英百科全書的線上繁體中文版,對於《臺灣歷史辭典》的網路版當然責無旁貸,如此才能達成資源共享;而這三套叢書當中,目前正進行《全臺詩》的網路版。

  誠如文建會副主委吳密察所說的,政府有義務為人民創造公共財,台灣史相關文獻的蒐集、整理、編纂與出版都需長時間經營,所以由國家力量主導,才能通觀全局,有益於人民,也可使世界了解台灣。這只是一個開端,也起了拋磚引玉的效果,《臺灣文學辭典》、《臺灣宗教辭典》,目前也正在進行中,希望在建構台灣文化主體性之時,能重視與呵護這項歷史奠基工程。

註:
 《全臺詩》、《臺灣歷史辭典》、《臺灣史料集成》詳情請上網參閱
 行政院文建會網路書店 http://books.cca.gov.tw/
 遠流博識網 http://www.ylib.com.tw/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