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台史博 勤熱身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侯聰慧

  預計於明年開館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正在為開館工作做準備,雖然現在還沒有展館與民眾面對面接觸,但透過今年年初的台南燈會與台北國際書展兩大活動,已讓引頸企盼的民眾,有了進一步認識台史博的機會。

  館長吳密察表示,無論是配合台南燈會所策劃的歷史燈區,或是在書展上發表《台灣史料集成》套書,都是宣示持續推動台灣史料整理的決心,在在都展現館方「希望透過多曝光,讓民眾認識台史博」的期待。

2008 台灣燈會歷史區,兩項主體「時光隧道」與「長毛象」廣受民眾喜愛。(台南縣政府提供)台史博館長吳密察。簡潔的展示空間呈現台史博不凡氣勢。

「歷史燈區」點亮台史博

  每逢元宵節,民眾總是扶老攜幼往舉辦燈會的縣市湧進,位於台南縣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也抓緊機會努力地打知名度。燈會籌備期間,台史博以專研的台灣歷史內容與精彩有趣的燈會結合成「歷史燈區」,供民眾在盡享燈會的熱鬧氛圍外,也能從中體驗南瀛原鄉的多元文化與歷史典故。館長吳密察笑說:「辛苦了這麼久,當然要多宣傳,讓民眾期待明年的開館。」

  「規劃歷史燈區,是對內的操兵演練,也是對外的行銷宣傳。」吳密察指出,在台史博展覽空間尚未建造完成之際,對外的合作與連結更顯重要。於是,館方積極參與已有足夠場地的活動,也讓蓄積許久的台灣歷史能量能適時地在一條長達107米的「時光隧道」中呈現。

  而燈會期間,結合10個主題的燈箱、細數台灣歷史演進的過程,不僅將焦點集中在台灣歷史的發源地─台南,也成了民眾看熱鬧、也獲取知識的絕佳據點。

  不過,對於從台灣燈會現場,揣測台史博的展示能量與精彩度,吳密察則自信滿滿地說︰「頂多是燈會有趣,但絕對還是比不上明年館內展示空間的趣味!」因為未來的展場將以情境式互動、臨場的聲音、影像裝置……等多樣性手法來規劃,而他所主張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理念,也將在館內一一體現。

參與台北國際書展 主打《台灣史料集成》

  而另一攫取國人目光的是台史博在2008台北國際書展會場上,一場蘊含劃時代意義的《台灣史料集成》新書發表會。相較於歐美與日本等先進國家,台灣史料整理工作晚了近兩百年,所以,即將開館的台史博不僅趁著書展期間打響知名度,宣示持續推動史料整理工作的意味更是濃厚。

  從十九世紀開始,西方先進國家就開啟以國家力量整理本國史料的歷史,即便是位於東亞的日本,也從1890年代就已展開大規模的史料整理工作。儘管台灣出現大量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四百年,但在史料整理的部分卻顯得遲緩許多。

  直到2002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才基於建立公共財的觀念出面整合,試圖以國家的力量建立屬於國民全體的文化資產。當時擔任文建會副主委、現任台史博館長的吳密察認為︰「台灣要掌握具有主體性的歷史詮釋,就必須建立在嚴密的史料基礎上。」

  於是,文建會採取先建立一個個別檔案文件整理完成度不一、收藏量還在不斷增加的國家文化資料庫,開放使用並視成熟度依序出版。而《台灣史料集成》套書就正好彌補了我國的史料收集、整理、編輯與出版工作起步太晚,且欠缺系統性長期計畫的缺憾。

  計畫初期,參與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置的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文良回憶,「幾乎一整年都泡在圖書館『讀書識字』!」每天一睜開眼,就往台大圖書館跑,經手一件又一件的契約文書,除了勉力對準每一個字詞,腦中還得不停運轉「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張契約與上一張、上上張、還是上上上上張……到底有何相關性?」要是看得懂的字還好,一旦拿到抄寫潦草的契約,解讀起來當然也就更為吃力了。

  然而,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對某種知識進行結構上的認識,大量的史料與清晰的理解脈絡,是重要基礎。目前卻因資料散居各處,加上公私典藏單位的開放態度不一,尚處於整理與開發階段,殊為可惜。「內容為全文建檔發表,沒有法律上的問題;但部分收藏機關的報怨,則衍生了情感上的問題。」李文良指出這是參與此浩大工程背後的辛酸。

  今年,台史博在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舉辦《台灣史料集成》叢書「明清台灣檔案彙編」第三輯共三十冊的新書發表,至今已出版一百三十九冊。館長吳密察自信說道︰「在出版市場快速更迭的時代,這套書至少可活一百年。」雖然知識門檻高、市場也小,卻是研究台灣歷史的必備基礎書籍。

  從早期投入史料整理工作的一團亂,到愈來愈上手的過程,始終沒有缺席的吳密察感受特別深刻。他為了將耕耘多年的史料建置工作成果與更多人分享,抱著藏之名山、放之久遠的心情,赴國際書展廣為宣傳,不僅為即將於明年開館的台史博打知名度,也宣示著台史博將為專責機構,接續這項長期且持續性的台灣史料整理工作。

南瀛古生物樂園。台史博的圖書室中收集台灣各地相關書籍。參與對話的文史工作者。

與文史工作者對話描繪台史博願景

  以台灣人觀點典藏歷史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所處理的就是台灣歷史。而這座國家級的全民博物館主張,台灣人民不僅從展示空間中看見自己,也能共同訴說自己的歷史。於是,開館前與南部各縣市長期深耕地方文史調查工作者的充分對話,則顯得格外重要。

  解嚴後,關懷台灣本土的意識全面覺醒,各地有心致力於社區相關議題的文史工作者,如星火燎原般相繼崛起。這股由下而上的活力,是民間社會最有力的動能,而其長期耕耘與累積的成果,即將在台史博的串聯與整合機制下,從點、線進而面發揮加乘的效果。

  力求與文史工作者產生緊密互動,是台史博的魄力,也是南部八個縣市文史工作者的機會。雲林縣希望社區聯盟理事長潘是輝表示:「過去總是孤軍奮戰的文史工作者,終於有一個能實踐團結力量大的平台。」個人的力量有限,一旦集結目標一致的夥伴後,效益將無限。因為這對平時只與鄰近文史工作者互動的他來說,是少有的跨縣市交流,「不僅研究方法可互補,圖書與資訊的交流也將更為暢通。」

  不過,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卻認為,「功能性不大。」因為台史博對於與文史工作者的串聯合作,目前並沒有編列充分的預算,文史工作者只能透過投稿、參與座談會,或是提供過去相關研究調查的資源分享,對於自身的成長相當有限。

  廖嘉展建議,「台史博應該發揮更大的可能性,先協助文史工作者解決面臨的問題與處境。」多數文史工作者的田野調查與研究,皆還停留在個人層次,為顧及現實生活,即便有心也無力作太多。他期待,「台史博能提供實質的鼓勵,以專業對待的方式來相待,僅憑藉著興趣與熱情的文史工作者。」

  雖然文史工作者對於與台史博的夥伴關係,有提出正面的評價、也發表負面的思考,但終究還是起於對館方的期待。猶記台史博揭牌當天,館長吳密察的一番話,「這是一座屬於全民的博物館。」所以,當每一個人不僅能在館中找到自己,也能從中進行分享與學習的同時,呈現出的是全民一起累積出來的生活經驗。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