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走讀牡丹鄉 聆聽野薑花的回憶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蘇士雅
  許多人習慣直奔墾丁,擁抱藍天大海;《海角七號》熱潮後,恆春古城也吸引了國人的目光;但在路途中,你可能錯過了一處集歷史與美景的牡丹鄉。

 

「古戰場」是日軍與原住民對峙的隘口。

  過去因為有許多軍事管制區,中科院飛彈基地也坐落在此,加上牡丹社事件,讓屏東縣牡丹鄉長期籠罩在神秘面紗之下,近年來,牡丹鄉公所以「野薑花祭」吸引觀光客,除了野薑花,牡丹鄉還有非常多的文史生態;古戰場、石板屋遺址、生態園區、水庫、溫泉、哭泣湖、森林遊樂區、原住民植物生活教育園區、草原及日出……這些都令人流連忘返的自然美景。


古戰場/日軍與原住民激戰

  沿著199縣道過了四重溪往牡丹前進,可以看見山谷河道有一座山壁如刀切斧削的聳峻隘口,這個隘口今日被稱為牡丹社事件的「古戰場」。

 

  海拔大約370公尺的虱母山和海拔約450公尺的五重溪山相峙形成天險,陡峭絕壁難以通行,1874年5月8日,3,600名日軍進攻恆春,於5月22日部隊抵進牡丹鄉石門村,在古戰場開始了日兵與原住民的正式激戰。

 

  長達3個月的戰役,雖然最後日軍攻佔了山頭,但部隊疾病交迫,加上出兵臺灣耗用了龐大的軍費,深感難以持續,於是日本向中國進行交涉要求軍費賠償。在英美調解下,雙方簽定「北京專約」,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的行為,中國給予難民撫卹金以及日軍在臺修築房舍道路的賠償,並同意日本代表談判回程時,到琉球人遇害地點豎立墓碑,上面書寫:「大日本琉球藩民54名墓」。1874年,琉球人墓遷建於車城鄉統埔村,此碑被視為牡丹社事件的重要史料,也是目前所知日本在臺灣所立碑碣年代最久遠的石碑。

 

  另外,日本為了紀念牡丹社事件,1936年在古戰場興建了一座「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臺灣光復後,屏東縣首任縣長認為此碑有辱國風,因而將碑文上的文字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這塊石碑至今依然立於古戰場旁的山坡上。


牡丹水庫/雄偉壯觀

  牡丹水庫位於牡丹鄉石門村,於1995年底興建完成,水庫的水源來自於上游的牡丹溪與汝仍溪,是屏東縣最大的水庫,更是臺灣目前造價最高的水庫,由鵝卵石堆砌的結構規模雄偉壯觀。

 

部落中的原住民交換著記憶中的故事。

  牡丹水庫免費開放參觀,境內有規劃完善的步道,沿著溪邊步道走,除了飽覽集水區四周的湖光山色,還可以俯瞰石門村,將全村景色盡收眼底。另外有登山步道可直接登上壩頂,沿著步道向上走大約10分鐘,就可看見壯觀的人工湖,山水相映的湖面加上四周層巒疊嶂的綠林,令人心曠神怡。若想欣賞氣勢雄偉的牡丹水庫洩洪道閘門,可以站在水庫附近的牡丹大橋上,從橋上往北邊望去便可看見。

 

  通往牡丹水庫的途中,原住民式的傳統建築隨處可見,道路旁有排灣族居住的部落,遊客可以欣賞到悠閒慢活的部落風情、傳統建物、手工藝品展售……沿途還有許多排灣族風味餐的美食店家,喜歡原住民料理的遊客千萬別錯過。


旭海大草原/牛羊成群

  臺灣東南海岸的旭海村因「旭日東昇於海」的美麗景像而得名;它緊鄰著蔚藍的太平洋,良好的視野展望成為恆春半島觀賞日出的最佳地點之一。境內的旭海大草原又名為「中正大草原」,坐落在旭海村黑獨山上,面積廣達300公頃,是一片碧綠青翠、連綿無盡的草原與低矮灌木叢,草原終年都是綠油油的一片,不論遊客在什麼時候前來,都可享受躺臥在大地翠綠的草原上。草原向東延伸至半圓形的牡丹灣,在草原之上可遠眺煙波浩瀚的太平洋,草原中央有座一天然水池,池畔草坡到處可見牛羊。


  旭海大草原被軍方列為管制區域,一般遊客不易進入,雖然近年來逐步開放一般民眾到訪,但為了避開軍方管制的困擾,旭海村東北方的「旭海親親大草原」多年前應運而生,此處草原規模較小僅約140公頃,在觀光推廣上,仍以「旭海大草原」統稱。


  沿著環狀形步道蜿蜒而上,恆春半島特有的動植物隨處可見。一路上的景觀豐富不已;靠海部分能享受海天一色的蔚藍景致,即使在冬日裡,也可曬到溫煦的太陽。旭海大草原設置有旅遊資訊站、停車場、草原步道及觀景涼亭等旅遊設施,遊客服務站的觀景平台視野相當遼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能看到阿郎壹古道的海岸線。阿郎壹古道是臺灣環島公路唯一一段未開闢完成的路段,由於一般遊客車輛無法抵達,古道內不僅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更有臺灣唯一未被人為汙染的海岸線。


哭泣湖/淒美夢幻

「九棚灣」是1871年琉球人船隻停泊上岸的歷史場景。

  位於牡丹鄉東源村的東源湖是屏東牡丹水庫的源頭,湖畔有一片私人土地,裡頭有以卵石堆疊而成的石頭屋,不僅提供餐點,還有數間面湖的民宿,相當具有特色。到此旅遊者可以預約石頭屋的主人擔任生態導覽,或者在石頭屋民宿住上幾天,享受幾天與世隔離的生活。


  東源湖水源豐富,孕育了許多動植物,野薑花隨處可見,更有臺灣珍稀水生植物「臺灣水韭」,鷿鵜、水蛙優游其間,也因此部落原住民習慣稱它為「Guzi」,排灣族語Guzi象徵女陰水流匯集的意思,為了引人矚目,引用諧音,便成了「哭泣湖」。


  雖然美麗名稱的背後沒有隱含一段淒美、悲傷的故事,但湖水在藍天白雲、青山之中呈現澄黃色澤,倒也有幾分淒美的意境。


  哭泣湖不大,但在群山環擁中帶著濃濃的神秘感,想要免費近距離看哭泣湖,可以進入到東源森林遊樂區的觀景平台,或者付費進入哭泣湖畔石頭屋,在屋主導覽下閱讀湖畔溼地的生態。


  若你喜愛臺灣之南卻畏懼墾丁的人滿為患,那麼,驅車南下時在車城轉個彎,牡丹鄉一定可以提供你意想不到的驚喜;除了自然生態,更能穿越時空走入歷史,近距離窺探原住民在臺灣的第一場大戰役。

 

【新聞辭典】 牡丹社事件

  1871年,一艘琉球船隻遭遇颱風漂流到臺灣擱淺於滿州鄉的八瑤灣(現今的九棚灣),船上69名乘客中溺死3人。下船尋求救援的琉球人首先遇見居住於九棚的漢人,這些漢人覬覦琉球人隨身的物品,因此錯誤引導方向與帶領,在行進中伺機竊取物品。琉球人發覺異樣:隨身物品越來越少,與要去恆春求援的方向互異,因此拒絕漢人繼續帶領,一行人試著摸索方向。他們沿著溪邊的小路往上走,卻誤入了牡丹鄉高士部落。


  部落中的原住民原本善意接待這一批落難者,但在語言不通產生誤會下,最後引發了54人命喪原住民手下的憾事,躲過殺戮的12名琉球人後來被輾轉護送回國。這場事件,被稱為「八瑤灣琉球事件」(或稱「宮古島民臺灣遭害事件」)。


  八瑤灣琉球事件相隔3年後,日本欲以海外擴張來解決明治維新過程中大量武士失業造成的內政問題,因而在併吞琉球王國後有了出兵臺灣的野心,八瑤灣琉球事件適時讓日本有了侵臺的藉口,因而造就了原住民史上第一次戰役「牡丹社事件」。

 

恆春城門真正的用途是為了防範原住民。

  這場戰役中日本雖然沒有達成占領臺灣的目標,但獲利不少,除獲得補償款外,專約中明載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等於間接承認琉球人是日本臣民。中國因而徹底喪失琉球的主權,除了引發日後中日對於琉球的爭議外,更造成中國國際地位逐漸衰退,列強認為中國是紙老虎,日本更不把中國放在眼裡,開始更積極的對華政策。


  這段臺灣關鍵性的歷史有損顏面,清朝未對此事有過多的詳載,140多年來,關於牡丹社事件,世人憑著日本的角度說法流傳,劇情被單純化為「琉球人船難者遭臺灣原住民殺害,日本出兵報復」,至於高士部落的排灣族人角色,被定調為生性兇猛見人就殺的生番。(蘇士雅)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