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在世界中心,在閱讀中心

文:作家事——陳栢青

在世界中心,在閱讀中心

臺灣地理中心碑位在南投縣埔里鎮。具體位置是東經120 度, 北緯23 度。一支不鏽鋼柱獨立於虎頭山頂,那裡是臺灣的中心,卻少有人知。確立中心點是人類獨特的行為,透過丈量,確認比例,而後定點。那其實是擁有的過程。紀念碑立起不只標示空間變成透明的,其實也是一種宣示,宣示從此,這座島有了統治者。《朱子語類卷九四》寫:「物物有一太極,人人有一太極。」空間的中心在古代稱為「太極」,不只看風水要先定太極,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太極,都有其中心。安了心,就安頓了一切。我們都在尋找中心點。那麼,事物的中心是什麼呢?閱讀的中心又是什麼?且讓我們沿著建築的中心逐漸往世界中心移動……
 

書名:《夏之魘》

《夏之魘》

作 者:丹·西蒙斯(Dan Simmons)

譯 者:陳錦慧

出版社:商周出版

日 期:2018年11月





丹·西蒙斯《夏之魘》

  學校的中心是什麼?下課鐘遲遲不響,去上廁所的男孩舉手離開後就沒有再回來。而在中央學校的正中央,曾懸掛一座神祕的大鐘,小鎮的祕密就藏在這。丹·西蒙斯《夏之魘》召喚我們孩童時代的舊學校。廁所裡有花子、深夜的鋼琴無人自彈。美術室裡貝多芬眨眼睛。小時候多害怕,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棟舊校舍,長大以後回想,所謂的童年回憶多甜美,但其實隱藏「對這個太大又未知的世界」踏出第一步時不萌生的某種驚懼。長大的我們很難感到恐怖了,為何這件事情讓人感到微微的失落?


  《夏之魘》獲選《Nightmare》雜誌百大恐怖小說,也許正因為小說家體認到這點。他的恐怖不同其他,不是透過冒出來的鬼怪或是黑暗情節讓人驚懼,丹·西蒙斯自己說的很明白:「表面上是驚悚小說,其實是對童年的祕密與緘默的禮讚」,小說家在小說裡努力勾勒的,是1960 年代夏天的風,是少年純純的友情與愛,一起組成「單車巡邏隊」從高高的陡坡上放開手把往下滑,是孩子時候才有,容易對世界驚嘆與失望,「人的一生中,很少有其他事像11 歲男孩的暑假第一天那麼自由自在、生氣勃勃。整個夏天擺在你眼前,像一場盛宴。」而這些童年的美好和中央學校的大鐘—也就是恐怖同樣坐落於童年中心,恐怖有多輕易召喚,美好有多容易消失。原來回不去的鄉愁才是小說的中心,丹·西蒙斯《夏之魘》用一座大鐘定出學校的中心,其實是我們童年的中心。而我們永遠失去了童年。
 

書名:《發現曼谷》

《發現曼谷》

作 者:艾力克斯·柯爾(Alex Kerr)

譯 者:洪世民

出版社:木馬文化

日 期:2014年4月

 



艾力克斯·柯爾《發現曼谷》

  城市的中心是什麼?我們可以跟著艾力克斯·柯爾的腳步前往曼谷。


  少年時代隨著擔任海軍的爸爸住在日本橫濱,艾力克斯·柯爾半生都與東方有關。他的代表作《失落日本》以日語寫成,甚至博得日本人青睞,獲得「新潮文學賞」,是第一個,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個獲得這個獎的非日籍人士。而他最後選擇在曼谷定居,用他的說法是,「我的腦袋原本在中國,之前的生活在日本,心在泰國,最後,歷經百轉牽回,腦袋和生活終於跟著心,一起來到曼谷。」


  《發現曼谷》作為一本文化與人類學讀物,其實也是非典型的旅遊指南。這本書由對「城市之柱」開始,少年艾力克斯·柯爾第一次來到曼谷,便遭遇城市之柱。拉瑪一世於1782 年打造這根柱子,象徵曼谷的創建,它是曼谷的中心點。我們所熟知的大皇宮是在柱子立起後才修築,柱子立起的時間經過後代天文學家校正,是1782 年4 月21 日,早上6點45 分。也就是說,城市之柱是空間的起點,曼谷創立了,也是國家時間的起點,皇權、代表皇權的皇宮興築了。他是曼谷之心。


  艾力克斯·柯爾描述自己迂迴的半生,經日本,往中國,來往於東方西方,一生兜兜轉轉,卻無法離開曼谷。而他同時交代現代泰國的歷史,讀者將會跟他一起發現,現代泰國國家形成,這其中郵政總局、國家博物館、林務部和證卷交易所等都是由外國人建立的。那個以為內縮的封閉王朝,其實不住往外發散。有一個地方,將他的生命往內捲,有一個國度,將一切朝外開展。個人史與城市史在此產生奇妙的疊合,「城市之柱」便成了譬喻,一切都繞著柱子轉。在自己心中。在城市中心。
 

書名:《暗處》

《暗處》

作 者: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

譯 者:張思婷

出版社:木馬文化

日 期:2012年10月

 



吉莉安·弗琳《暗處》

  國家的中心是什麼?


  「堪薩斯州的金納吉市位於美國中心,是一座靜謐的農村小鎮。」這是芭芭·艾薛爾的紀實作品《魔鬼盛宴》的開頭。你在書店裡是找不到這本書的。他是吉莉安·弗琳《暗處》裡虛構的一本作品。金納吉市是不是也是虛構的小鎮呢?但芭芭·艾薛爾繼續寫:「金納吉市依然不敵外界的邪惡入侵……這不只是一則殺人的故事,魔鬼崇拜、血祭、撒旦思想已經在全美蔓延開來,連看安全舒適的地方也在劫難逃。」作為書中書的《魔鬼盛宴》記錄了金納吉市一處農庄發生的大屠殺。芭芭·艾薛爾認為這結合了「魔鬼崇拜、血祭、撒旦思想」,但為什麼他要強調「金納吉市位於美國中心」?這是吉莉安·弗琳的用意所在,她刻意讓恐怖大屠殺發生在國家中心,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宗案件取樣自1969 年轟動全美的曼森家族殺人事件。1960 年代末的夏天,曼森家族闖入好萊塢附近的農莊中,殘酷屠殺屋內所有人,在牆壁上寫下謎樣字語。血祭、惡魔崇拜成為當時媒體慣用的字眼。我們可以在艾瑪·克萊恩的小說《女孩們》,或克萊兒·韋依·瓦金斯的短篇小說集《戰山風情畫》看到事件的餘波盪漾,大屠殺事件成為歷史裡,也是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惡夢。時時刻刻被書寫。所以吉莉安·弗琳把大屠殺移到金納吉市,用意便很明白,美國的中心反而是Dark place ,是暗處。她讓大屠殺事件成為譬喻,是美國的惡夢—僻靜自成一個小世界運轉的郊區為何成為恐怖的中心?而更早以前卡波提寫下《冷血》時便在這本非紀實小說中問出所有美國人心中的困惑:「是什麼造成一切?」
 

書名:《美國眾神》

《美國眾神》

作 者:尼爾·蓋曼(Neil Gaiman)

譯 者:陳瀅如、陳敬旻

出版社:木馬文化

日 期:2017年4月

 



尼爾·蓋曼《美國眾神》

  國家的中心很荒涼, 那有點信仰會不會好一點?讓我們看看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吧。
 

  這片土地的歷史太短,但移民太多。美國作為種族的大熔爐,要知道移民有多複雜,看看移民的信仰就知道了。《美國眾神》的故事發端於此,每個移民都帶來自己的信仰,所以神也移民來到美國了。只是移民常失望離開,而「如果神被人遺忘,祂們就會死」,《美國眾神》開展出別開生面的「諸神戰爭」,各國神祇大集合,神話角色捉對廝殺,張飛打岳飛,北歐鬥埃及,中國神明和印度神明住隔壁,還有非洲精靈來敲門。小說寫信仰,其實是寫信仰的衰落,新神將起,網路、電視、股票市場……他們也是神,而資本主義和娛樂的新神將取代舊神。當舊神頭頭奧丁受伏而亡,新舊兩方神明約定交換屍體,要在哪裡換呢?諸神們就相約在「美國的中心點」。


  《美國眾神》中指出美國中心點在堪薩斯州的黎巴嫩市。這次就不是小說家虛構了,堪薩斯州的黎巴嫩市是美國真正的中心點。但小說家寫,中心點位於養豬場內,但養豬場主人不願意讓遊客來打擾他,所以中心紀念碑偏離了真正的中心2 公里處。「美國真正的中心是養豬場?」小說中人這樣問。而小說中的神明回答:「這和真正是什麼無關。重要的是人們認為是什麼,全都是想像出來的。所以那才重要。人們只能和想像的東西戰鬥。」小說家寫出了重點。國家中心真正在哪裡也許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認為是什麼」,而那洽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這樣存在的,但那也構成信仰的衰敗。在那樣偏移的地方,神明如何存活,其實也就是問,信仰如何在新世代延續下去?
 

  離開中心,不如我們來聊聊邊緣吧。陳怡如的散文集《女同志X務農X成家:泥地漬虹》才不管什麼中心,偏往邊邊斜斜走去,同志是性別的邊緣,當同運戰將下鄉種田,農村又是城市的邊緣。這本書是邊緣之書,人家都愛美的好看的瘦的身體,她寫壯的豐腴的「帶著堆肥臭味的」身體,人家頌揚傳統家庭價值以及愛會戰勝一切,這本散文裡卻是女同志在鄉下試著組成多元家庭,而且「也有失敗的時候」。但你不會覺得她失敗,陳怡如這本散文裡出現煉金術,也就是「漬物」,漬物調節了時間、飽足了腸胃,緩和了心,更讓她從中體悟諸多道理。「大家都特別滿意自己納一甕的味道,氣味,標誌個人食譜的領域,不分高下,沒有人可以全然模擬。也無法絕對占有。」透過漬物,邊緣其實可以是中心。找到自己運行的軌道,我們自己也可以成為中心點,在一個調和的宇宙裡。
 

=======================

本期導讀作者:陳栢青

本期導讀作者簡介:

陳栢青,1983 年夏天生。臺中豐原人。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作品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九歌兩百萬文學獎、臺灣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並被《聯合文學》選為「40 歲以下華文文學最受期待的20 位小說家」之一。2011 年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並出版散文集《大人先生》。
 

導讀團隊

導讀團隊簡介:

作家事,2016年夏天由湯舒雯催生,顏訥、陳栢青、李屏瑤三人主持企劃,是一檔帶狀文學直播節目,每週日晚間9點線上說書。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